《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景

抒情的表达技巧;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基本分析,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基本原则

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阮籍苦闷、悲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忧思”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阮籍何人?

1、《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阮籍为何猖狂?

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

?阮籍传》)

3、时代背景:魏正始年间,曹氏与司马氏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阮籍诗风: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二、阮籍何忧?

1、教师范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找出本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眼以及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象。

明确:诗眼:忧思。

意象: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北林。

3、诗人“忧”的是什么?

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4、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对诗人的介绍和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忧思”为何?

明确:本诗含蓄委婉,虽然将感情形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忧思”,可读者并不能通过诗本身判断作者“忧思”的具体内涵。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政治黑暗,壮志难酬,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阮籍的忧思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

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三、何以表忧?

1、小组合作探究: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忧思”的?结合意象、动作、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每组探究一联。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第一联: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实景、动作描写。

第二联: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

视觉、感觉。

第三联:这两句继续写景,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