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与规划》1-4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与规划》1-4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当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缺乏信心时,可以运用试探性策略。即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看这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决定是否选择这项职业作为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试探性策略是帮助我们在多种备选职业中选择一份较理想的工作,它是一种暂时性的试探。 我们可以利用空闲从事某项工作来进行尝试。通过试探看看自己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些方面所能适应的情况和所能取得的功效。。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更有远见、更切实可靠的决定,即是否接受这种职业生活,是否还有更为有效的工作途径,等等。 2.弹性策略

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职业定向时,应有相对灵活的余地,职业匹配不可能是绝对的。职业定向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因素,不能僵死地进行职业定向。如果抱着“一棵树上吊死”的心态,最终只会贻误良机,可能失去更多、更好的职业匹配机会。 3.过程性策略

个人和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个人来说也应该有一个开发、 认识自己,再开发、再认识自己的过程,即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工作和社会要求的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匹配的过程,某种程度上, 目前的职业可能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桥梁。 4.恒定性策略

职业定向是需要相对恒定的过程,总体目标和方向应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职业定向一旦经过恰当的评估,认真、合理的匹配,就要恒定地去实践、调试,以实现自己的人职匹配,最终发挥自己的个人潜力,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施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定向必须是在充分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职业环境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对自我及环境了解得越透彻,职业定向的客观性、有效性就越强,对社会提供的服务也就越全面和优秀。 同时,职业定向选择既满足社会需要,也体现个体承担着社会责任, 履行着公民义务。

五、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定向的心理偏差及其调整。 1.职业定向的心理偏差

职业定位中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信息存在的认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引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自我期望与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职业定向的偏差。 职业定向中的偏差往往是由于对自我和外部环境的认识不正确或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而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往往来自于内心对自己的评价不正确。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定向中常见的心理偏差有以下几类。

(1)自卑心理。自卑,对于人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潜在的自卑,都会造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一个怀疑自己的人,一个总认为“我不行”的人,是很难有主见的。他们往往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该拍板时不敢拍,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有时即使做出决心也心有余悸,心绪不定。 (2)自负心理。不少人在认识方式上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 不考虑社会实际。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选择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他们对自己的水平估计偏高,常常出现一些旁观者认为条件不错的单位,而当事人却不屑一顾的情况,以至失去了许多本可以

争取的机会。还有不少人既崇尚经济实惠,又强调现实;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社会责任冷漠;往往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相对过剩的一面。。 7.、r

(3)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尤其是攀比心理。表现在有些人常常趋向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即哪种置业热门,对哪种职业的渴望也越大。互相攀比,盲目比较,很少从实际出发。‘还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其实, 那里不一定是你的最佳职业选择。这种盲目攀比的虚荣心影响了不少人,增加了他们职业定向的难度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对职业定向的心理影响很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表现,只能造成一事无成并心情焦躁。有从众心理者,在职业定向活动中往往缺乏主见,极易接受暗示受他人干扰,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别人的就业趋向上。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难免失足受挫。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最终选定的职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也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所以,应该跳出从众心理的怪圈。其实,人之一生,选择良多,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个人有个人的价值观,应目标明确,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理想。

2.克服职业定向心理偏差的心理调适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一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积极调试你的心态,用积极去应对挑战,战无不胜。

(1)增强独立选择的能力。要学会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不静等事情的发生。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其他方面的有利条件广泛寻找各种选择,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付诸行动以减轻压力,达到预想目标。面对可能的职业定向,优柔寡断会浪费时间,好高骛远也没有成功的希望。该决定时要毫不犹豫,而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先要明了自己的心态、需要和目的;然后找出可供自己选择的几种方案,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确定何种选择可以最大限度趋近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后做出抉择。

另外,要认识到职业定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善于抓住机遇, 尽力去争取。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每次的选择都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选择变得趋于圆满,易于达到目标。

(2)要能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恰当地评价自己,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是确立恰当期望值的前提,也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方法。不良的心理与不良的自我认识是相关的。对自己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开发自我的过程。凡是对自

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明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 社会适应力就越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越接近自身的真实状况,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客观地给自己

定位,就是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3)要正确地和他人比较。职业定向有一个过程,并非都能一 次成功、一锤定音。当与其他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平等地竞争时, 就要正确地和他人比较。既不要以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也不要以自己之短比别人之长。一方面要坚定自己超过他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应激励自己学习别人、赶超别人,不盲目与人竞争。我们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竞争时要有所选择和侧重,注意发挥个人的优势,避免盲目地与他人比较,给自己造成挫折与打击。善于比较的人,从别人的成功中鼓起自己前进的勇气,通过比较,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不善于比较的人,或以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弱势,自满自负;或以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优势比,自怨自艾,通过比较,削弱了自己的进取心,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 才能表现出鉴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

(4)培养自己的耐挫力。职业定向匹配是个艰辛的过程,不大可能一步到位,出现的波折和困难正是有效匹配的孪生兄弟,学会培养和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保证有效匹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本章学习思考题

1.当代职业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2.无边界职业生涯与易变性职业生涯有哪些不同?’ 3.你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有哪些7

4.这些心理偏差可能或已经给你带来怎样的困惑?最终你如何解决这些 心理偏差?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认为在职业定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三章职避生涯规则 本章重点提示

本章重点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制 一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主要包括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也包括组织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个人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在职业发展阶段走出困惑, 到达成功彼岸;对于组织来说,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给优秀员工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职业发展引导,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达成组织价值最大化。借助教育测量学、现代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理论等相关科学经典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和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二~理论基础

理性决策理论——源于经济学的决策论在职业发展方面的应用,认为职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增进个体的决策能力或问题解决能力。

职业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职业选择过程,认为职业选择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理论主张职业指导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因为如果个人的心理问题获得解决,那么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生活问题就会顺利完成而不需另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