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公共选择学派:选民通常具有“财政幻觉” 三、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转移性支出比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较低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主体: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对象: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内容: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

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公众比较成本因素) 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原则: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重要性(相关经济可重要了)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5分

一、政府收入的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国际)

我国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

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最小口径:税收收入 小口径:税收收入及纳入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最常用) 二、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本质体现)、固定性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的区别)、税率(税的深度—比例税率、定额税率、

累进税率)、纳税地点等

税收分类(对象):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从价税、从量税 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价内税

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 管理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如消费税、关税 共享税:增值税、个人及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三、拉弗曲线: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税负转嫁:前转(消费者)、后转(供应商)、混转(最常见)、消转(增加利润抵消税

负)、旁转(购买者供应者以外的人)、税收资本化(现在承担未来的税) 五、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 供给小需求大 不易转嫁 课税商品的性质: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不容易转嫁——如企业所得税 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不容易转嫁 商品的竞争程度:竞争程度大,税负不容易转嫁 六、国债 特征: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功能:弥补财政赤字(基本)、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限度:绝对规模指标:历年余额、当年发行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相对规模:国债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60%、中45%) 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15%~20% 七、李嘉图等价理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八、国债制度: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国债市场的功能:实现国债的发型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国债市场: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国债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方式(最常见)、回购交易方式(先卖后买)、期货交易方式、

期权交易方式

九、政府性债务的类型: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负债、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负债 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中央政府实行余额管理、地方政府限额管理

5 / 10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4分

一、政府预算: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形式上: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形式体现,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内容上: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政治上:是重大的政治行为。本质上: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年度立法 英国

原则: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合法性、公开性、年度性-年内完成统一靠合法公开 职能:反监控——反应政府部门活动,监督政府部门收支,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分类:编制形式:单式预算(编制简单不利监控)、复式预算(经常预算-税收-行政支

出;资本预算-国债-经济建设支出)

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增量预算(收支指标连续性)、零基预算 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预算改变或者撤销下级

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中央决算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监督、改变和撤销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具体组织、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 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预算体系基础-税收为主体-含部分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全国人大审批

社会保障预算:全国人大审批;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相对独立;收支平衡,留有结余。 可进不可出。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一般是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部门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采购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 预算执行制度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第十五章 财政管理体制 5分

一、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中心环节)、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 类型:财政联邦制模式(美国)、财政单一制模式(法英日韩)

二、政府间事权或支出划分原则:技术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受益原则。 收入划分原则:恰当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按排。即收入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以地方政府为主 三、分税制:中央 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地方 财产税、印花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 中央地方 增值税(75-25)、所得税(60-40)、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收入周期波动大、再分配作用强,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大、易转嫁税—中央税 四、财政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弥补其收支差额(基本作用) 特点: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 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 3分

一、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 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收支平衡;经济稳定

6 / 10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累进所得税)、相机抉择(汲水政策、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自发为前提的诱导政策、扩大公共投资为手段、规模有限、短期使用 三、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1-边消)=国民收入变动率/税收变动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购买支出 变动率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 四、财政政策时滞:内在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外在时滞(决策、执行、效果)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23分

第十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5分

一、货币需求是经济需求、有效需求、派生需求和客观需求。 二、理论:传统: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 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π=K*Y/M 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现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利率减函数) 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财富总额、财富构成、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反向) 三、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货币;M1 M0+单位活期存款——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四、社会融资规模: 机构: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

五、货币供给的机制——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 创造派生存款限制因素:存款准备金率、提取现金数量、企事单位缴付税款 M=B×k(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 六、货币均衡:大体一致、动态过程、经济总体均衡 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 货币供应增长率=GDP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

七、通货膨胀 成因分类:需求拉上型(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成本推进型(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输入型(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结构型 表现形式分类:公开型(物价上涨)、抑制型(持币待购) 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主要原因:财政原因、信贷原因 治理:紧缩性财政政策(少花钱)、紧缩性货币政策(少给钱)、积极供给政策

第十八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5分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①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维护金融稳定;③提供金融服务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对个人单位、相对独立性 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对银行的业务、对政府的业务 对银行: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中间业务) 对政府:代理国库;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国外资产(外汇、黄金储备)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

五、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猛药-成效慢时滞长-自动稳定机制-少使用、

再贴现-主动权商行、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配合使用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六、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选择原则: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 指标: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率

我国货币政策: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 连续六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7 / 10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4分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金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职能:信用中介(是最基本职能)、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分类:机构设置(单一银行制、总分行制)、业务经营(专业化、综合化) 二、商业银行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资金:自有资金、吸收外来资产)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票据贴现、贷款、投资业务)

中间业务: “支付中介”( 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现金及取现能力)、安全性原则 四、存款保险制度——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不包括: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 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投保机构的保费、清算中分配的财产、用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 运用:存放中国人民银行、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

五、金融市场效率:以最低交易成本提供给资金需求者;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提供有效产出。 六、有效市场理论:弱型效率-历史资料;半强型效率-公开发表的资料;强型效率-所有信息 七、金融市场结构---货币市场--短期货币资金--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长期货币资金--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

第二十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6分

一、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 类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二、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出口萎缩,外汇靠外债,国际债务条件不利,缺乏外债管理经验

货币危机:实行固定汇率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 流动性危机(“挤兑”风波)——综合性危机(金融体系脆弱)

次贷危机:债务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三、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公共利益论、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 四、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监管主体及央行角色: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美国)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 监管客体的角度:综合监管体制(英国);分业监管体制(我国) 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成立了巴塞尔监管委员会。 1988年巴塞尔报告:资本充足率大于8%;核心资本(实收资本+公开储备)比率大于4%。 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4.5%新标7%;一级资本6%新标8.5%;总资本8%,新标10.5%)、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8年。

第二十一章 对外金融与政策 3分

一、汇率制度的划分:固定汇率(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铸币平价是汇率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上下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可人为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可兑换黄金-国际收支的调节 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牙买加体系: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国际收支的调节

二、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金融市场程度、进出口商

8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