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精品题库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精品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2.病毒的强毒株变成减毒株后可用来制备( )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疫苗 D.类毒素 E.以上都不是 23.逆转录病毒特有的酶是( ) A.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B.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C.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E.胸腺嘧啶激酶 24.病毒遗传信息从RNA转为DNA的过程称为( ) A.基因变异 B.基因转化 C.噬菌体转导 D.逆转录 E.基因重组 25.缺陷病毒的产生是由于( ) A.基因的缺陷 B.包膜缺陷 C.衣壳的缺陷 D.复制酶的缺陷 E.刺突的缺陷 26.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是( ) 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B.60℃30min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能耐受反复冻融 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27.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 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28.常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 ) A.乙醚 B.紫外线 C.3%盐酸 D.甲醛 E.反复冻融 29.对突变的错误叙述项是( ) A.突变是病毒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最常见的变异 B.可自发产生,亦可人工诱导产生 C.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D.突变的分子机制是病毒之间的基因交换 E.人工诱导突变常用于疫苗制备

30.病毒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称为( ) A.互补作用 B.交叉复活 C.多层复活 D.增强作用 E.整合作用 四、问答题 1.病毒的遗传物质有何特点? 2.病毒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与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3.简述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4.病毒有哪些主要的性状变异?各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5.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灭活病毒。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其实是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立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2.核衣壳:由核心(仅由一种核酸构成的基因组)和衣壳(包绕核酸基因组的一层蛋白质)两种结构组成。裸露病毒体仅有核衣壳而无包膜。 3.复制周期:从病毒体入侵到子代病毒体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人、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 4.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细胞出现病理变化。例如:细胞变圆、脱落、坏死等。 5.隐蔽期:在病毒复制周期内的生物合成期,子代病毒还没有装配,因而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还不能检测到新的、完整的病毒颗粒,所以此期又称为隐蔽期。 6.吸附:是指病毒体借助其表面接触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过程,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每种细胞表面具有的受体不同,

25

因而对病毒的感染性也不同,即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宿主范围。 7.缺陷病毒: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颗粒,称为缺陷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往往缺少结构蛋白基因,当与能够为其提供结构蛋白的病毒(辅助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便能够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 8.突变:是指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核酸复制发生错误。核酸的碱基的组成和序列改变导致新病毒发生遗传变异。突变可自然发生,也可因诱导而生。根据发生的分子变化,可将突变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根据其表现型,可将突变分为条件致死性突变、缺损性干扰突变等。 9.温度敏感突变株:是指在许可温度下(28~35℃)可增殖,在非许可温度下(37~40℃)不能增殖的变异株。其产生机制是,病毒基因发生点突变,造成病毒蛋白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使病毒蛋白只能在较抵温度下发挥正常功能,在较高温度时功能受到限制进而使病毒不能增殖。温度敏感突变株伴有毒力降低,可用于制备疫苗。 10.干扰作用: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干扰作用。干扰现象非常普遍,可发生在同一种、型、株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型、株之间,还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干扰作用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明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可终止感染,使宿主康复。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11.病毒灭活:指的是在一定理化因素如加热、辐射、化学试剂等作用下,破坏了病毒的结构和组成,使病毒失去了感染性。被灭活的病毒仍然保留着抗原性和血凝特性。 12.壳粒:指的是构成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一个壳粒由一条或数条多肽链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成。 13.包膜子粒:包膜子粒和刺突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某些包膜病毒体的包膜表面上,插着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呈棒状或蘑菇状凸起在包膜表面之外。 二、填空题 1.非细胞,易感活细胞,不敏感 2.nm,电子显微镜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包膜,刺突(包膜子粒) 5.复制,干扰素 6.核酸,蛋白质 7.球形,杆 8.类病毒,朊粒 9.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10.宿主细胞,病毒 11.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2.冷,热,56,30,感染性 13.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 14.脂溶,灭活 15.细胞病变效应 16.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17.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 18.吞饮,融合 19.吸附,生物合成 20.细胞裂解,出芽 21.蛋白,受体 22.mRNA,核糖体 23.单股正链RNA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24.逆转录酶,RNA,DNA 25.RNA,DNA 26.毒力变异,抗原变异 27.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28.干扰现象 三、最佳选择题 1.A 2.D 3.B 4.C 5.E 6.D 7.B 8.B 9.E 10.E 11.D 12.E 13.B 14.A 15.E 16.D 17.A 18.E 19.C 20.D 21.B 22.C 23.D 24.D 25.A 26.A 27.B 28.D 29.D 30.E 四、问答题 1.病毒遗传物质的特点: (1)只有一种核酸,但是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病毒的DNA或RNA可以是双链或单链,单链可以分为正链和负链,可以分节段或不分节段,可以呈环状或线状。 (2)基因数目少,结构简单。 (3)复制方式多种多样,如半保留复制、经过复制中间型、逆转录

26

复制等等。 (4)较大的变异性,尤其是RNA病毒的变异性更大。 2.病毒携带遗传信息方式的特点: (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NA病毒在DNA上携带遗传信息,RNA病毒也可用RNA携带遗传信息。其他微生物含有两种核酸,但是仅由DNA携带遗传信息。 (2)翻译蛋白质时,其他微生物仅有DNA→RNA(正向)一种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向,而RNA病毒特别是逆转录病毒可RNA→DNA逆向传递遗传信息。 3.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1)衣壳是包绕在病毒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是病毒的基本结构之一。 (2)由一条或数条多肽按一定的方式对称排列构成壳粒,一定数量的壳粒按螺旋对称、立体对称、复合对称方式排列包绕在核心之外,即形成衣壳。 (3)衣壳的生物学意义是:①保护病毒核酸。②裸露病毒体的衣壳可吸附易感细胞,构成感染的第一步;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对细胞有毒性。③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④可用于病毒的鉴别。 4.常见的病毒变异现象及医学意义有: (1)毒力变异人工诱导毒力减弱变异可用于制备减毒活疫苗,如牛痘疫苗。 (2)抗原性变异如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常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在体内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使感染慢性化;同时也给疫苗研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3)表型混合:两种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发生装配错误。一种病毒的核心可能装配在另一种病毒的衣壳里面,一种病毒的包膜表面插着另一种病毒的刺突。这种变异是不稳定的,因为其基因还没有改变;但是其抗原性改变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4)对宿主范围适应及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变异:如温度敏感突变株、宿主适应突变株;常伴有毒力减弱,可用于疫苗制备。 5.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灭活病毒的方法有: (1)对医院病房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 (2)对病毒污染器具的消毒,可采用1~3%盐酸溶液浸泡。 (3)对肠道病毒感染者的餐具消毒,可采用100℃10min煮沸消毒、160℃1h干烤消毒等方法。其排泄物的消毒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 (4)传染科大夫的手消毒可采用过氧乙酸、新洁而灭溶液浸泡等方法。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1.病毒血症 2.包涵体 3.水平传播 4.垂直传播 5.潜伏感染 6.慢病毒感染 7.干扰素 二、填空题 1、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称为──。 2、病毒感染机体最常见的侵入途径是经──、──粘膜和经──感染。 3、病毒在宿主体内可通过──、──和──扩散。 4、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包括──、──、──、──。 5、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损伤包括──、──、──。 6、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 7、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 8、从细胞水平看,病毒的感染可分为──、──和──三类。 9、杀细胞性感染多见──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

27

病毒的感染。 10、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 11、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以──为主,同时伴有──。 12、病毒感染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具有──和──作用。 13、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中具有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的主要是──和──;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指──细胞。 14、人干扰素按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个型。 15、干扰素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三、最佳选择题 l、通过消化道感染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是( )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狂犬病毒 C.流感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疱疹病毒 2、通过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血液扩散的病毒是( ) A.流感病毒 B.鼻病毒 C.麻疹病毒 D.轮状病毒 E.乙型肝炎病毒 3、下列病毒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例外的是( ) A.乙型肝炎病毒 B.巨细胞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4、抗体抗病毒的机制中不包括( ) A.在补体参与下裂解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C.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D.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 E.阻止病毒穿过血一脑脊液屏障 5、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毒( ) A.基因表达 B.吸附细胞 C.脱壳和穿人 D.生物合成 E.释放

6、机体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中,不包括( ) A.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B.抗体和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C.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D.高浓度淋巴毒素的杀伤作用 E.NK细胞的杀伤作用 7、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Tc细胞 B.Th细胞 C.NK细胞 D.Ts细胞 E.巨噬细胞 8、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 ) 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 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 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的细胞损伤 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 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 9、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 ) 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 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 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 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10、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病变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 A.细胞溶解死 B.细胞融合 C.细胞内出现包涵体 D.细胞转化 E.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11、下列病毒感染类型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 A.急性感染 B.慢发感染 C.隐伏感染 D.整合感染 E.慢性感染 12、病毒感染机制中,可以导致细胞转化的是(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