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精品题库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精品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流感病毒、麻疹病毒、ECHO病毒 B.风疹病毒、EB病毒、腺病毒 C.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 D.呼肠病毒、腮腺炎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 3.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C.乙型流感病毒D.丙型流感病毒E.副流感病毒 4.属于正粘病毒科,基因分节段的病毒是( )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肠弧病毒 D.风疹病毒 C.轮状病毒 5.下列病毒核酸类型为RNA的是( ) A.巨细胞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D.腺病毒 E.流感病毒 6.对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 )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 B.属于质变 C.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D.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E.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7.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 )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E.与其它病毒基因重组 8.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 ) A.可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决定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 C.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蛋白 D.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E.其相应抗体可以中和病毒感染

9.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错误叙述是( ) A.结构为蘑菇状的糖肽四聚体 B.具有膜融合活性,促使病毒释放 C.可破坏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促使病毒释放 D.具有抗原性且易变异 E.其相应抗体可阻止病毒释放 10.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中不包括( ) A.通过飞沫传播 B.血凝素吸附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C.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症状 D.全身症状由病毒血症引起 E.体弱可以并发细菌性肺炎而致死 11.对流感病毒血凝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 A.能凝集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红细胞 B.凝集机制是血凝素吸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C.出现血吸附现象表明宿主细胞内有流感病毒增殖 D.血凝试验可鉴定流感病毒 E.血凝现象可被特异性抗体抑制 12.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流行病学特征 C.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13.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 ) A.核蛋白 B.血凝素 C.M蛋白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酶 14.抗流感病毒再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 A.血凝素抗体 B.神经氨酸酶抗体 C.细胞免疫 D.干扰素

37

E.核蛋白抗体 15.流感病后的免疫特点不包括( ) A.体液免疫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B.中和抗体为血凝素抗体 C.呼吸道粘膜局部SIgA是抵抗再感染的最主要抗体 D.中和抗体为血凝素抗体 E.细胞免疫对清除病毒有重要作用 16.从咽嗽液中分离流感病毒最常接种于( ) A.小鼠腹腔 B.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 C.鸡胚尿囊腔 D.人胚羊膜细胞 E.HeLa细胞 17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流感病毒( ) A.型别多 B.抗原性不强,故免疫力不强 C.甲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D.乙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E.丙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18.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的原因是( ) A.RNA分节段而易于发生基因重组 B.核蛋白易受理化因素影响而变构 C.基质蛋白受干扰素影响合成受阻 D.HA、NA和相应抗体结合导致灭活 E.脂溶剂裂解脂质包膜发生L型变异 19.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的抗原结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的NA B.甲型流感病毒的HA C.乙型流感病毒的HA D.乙型流感病毒的NA E.M蛋白 20.风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 A.婴幼儿 B.学龄前儿童 C.青少年 D.育龄妇女 E.妊娠期妇女 21.对风疹病毒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 A.经呼吸道传播 B.通过病毒血症播散引起全身感染

C.儿童是易感者,感染后可引起风疹综合症 D.成人感染者可出现出疹后脑炎 E.孕妇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22.麻疹早期确诊的依据是( ) A.眼结膜充血,流泪 B.鼻分泌物或痰标本检查有巨细胞 C.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 D.颊粘膜出现典型Koplik斑E.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四、问答题 1.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4.麻疹病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5.呼吸道病毒中,可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有哪些?各引起哪些疾病? 6.呼吸道病毒中,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那种?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7.呼吸道病毒中,对胎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那种?应当怎样预防?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凝素(HA):是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可与人或动物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HA可吸附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导致感染发生。HA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许多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如流感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2.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经常发生的抗原结构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38

3.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称为抗原转变。抗原转变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 4.血凝抑制作用:特异性抗体可对血凝作用进行中和,称为血凝抑制作用。可用于鉴定含有血凝素的病毒的型别。 5.柯氏斑: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后,在全身出疹前1——2天,患者两侧颊粘膜可出现灰白色外绕红晕的斑点,这种斑点称为柯氏斑。柯氏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临床指征。 6.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后,极罕见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患麻疹后10年左右出现慢性进行性的脑组织损伤。原因是,麻疹病毒突变为缺陷病毒后,在脑组织中持续感染并在细胞间播散,逃避了血液中的免疫清除作用。 7.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孕妇在妊娠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造成胎儿的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表现为胎儿出生后患有先天性的白内障、心脏病、耳聋、青光眼、低体重及发育迟缓,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二、填空题 1.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2.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风 疹病毒 3.核蛋白 基质蛋白 甲 乙 丙 无 4.HA NA 5.单股RNA分节段而易于发生基因重组 6.RNA核蛋白RNA聚合酶 7.核心 内膜蛋白包膜 8.HA NA; 9.甲 丙10.HA NA 11,大流行HA NA 12.分节段基因重排13.呼吸道合胞病毒 14.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 15.鼻病毒冠状病毒 16.病毒型别多,多为局部感染因而病后免疫力不强 17.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 18呼肠病毒腺病毒 19,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 20.风疹病毒麻疹病毒 21.6个月~1岁终生 22.睾丸炎卵巢炎无菌性脑膜炎 23.4个月胎盘畸形 24.育龄妇夫丙种球蛋白 三、最佳选择题 1.A 2.E 3.B 4.A 5. E 6.E 7.D 8.C 9.B 10.D

11. D 12.C 13.D 14.A 15.D 16.B 17.C 18.A 19.B 20.D 21.C 22.D 四、问答题 1.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 (1)可溶性抗原:由核蛋白抗原和内膜蛋白抗原组成,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型别。 (2)HA抗原:指的是包膜表面糖蛋白刺突,可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吸附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病毒的感染,是主要的中和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3)NA抗原:包膜表面糖蛋白刺突。NA可水解细胞表面的受体,使流感病毒体与细胞解离而释放。NA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阻止病毒释放,但是不能中和感染。 2.甲型流感病毒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是该病毒易发生变异,产生人群还对其缺乏免疫力的新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7一8个节段,在复制时易发生基因重组和连续的点突变,导致构成HA和NA的氨基酸种类出现变化,进而形成新的HA、NA抗原而分化出新亚型。 3.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的区别:①人类感染流感病毒后,只对同型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对新亚型缺乏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②感染类型:流感病毒感染是局部感染,病毒不进入血液系统;麻疹病毒感染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③病毒的特性: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及其亚型,并且易发生变异,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出现新亚型,而且相互之间无交叉反应;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且抗原性比较稳定。 4.麻疹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按计划免疫,接种减毒活疫苗。初次接种对象为8个月龄幼儿。复种对象为7岁儿童。对未接种疫苗的易

39

感者,在麻疹流行期间,可紧急接种麻疹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等。 5.呼吸道病毒中,可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有:①麻疹病毒,引起麻疹,极偶然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②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有性腺炎症导致生育功能障碍。③风疹病毒,引起风疹。孕妇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影响胎儿发育。 6.呼吸道病毒中,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该病毒可以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病毒不进入血液,但是可以引起细胞融合、坏死、脱落,从而阻塞患儿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其免疫特点为病后无免疫力。母体抗体不能保护婴幼儿免于感染。接种灭活疫苗反而加重病情。 7.呼吸道病毒中,对胎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风疹病毒。预防最好采取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幼儿和育龄期妇女,孕妇不能接种疫苗。如孕妇已感染风疹病毒,可立即注射人抗风疹血清免疫球蛋白或终止妊娠。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