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影响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其移动可通过勒沙特列原理进行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浓度、温度、压强等客观因素对正、逆反应速率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使V正≠V逆,原平衡状态发生移动。

(4).等效平衡的分析: 主要有等温等容和等温等压两种情况。 (5).速率与平衡的图象分析:主要要抓住三点,即起点、拐点和终点。 经典题:

例题1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方法:图象分析法。

捷径:从图中得到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从0→t2min,M增加2mol,N消耗4mol,且到达t3min,M、N的浓度保持不变,即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式为2N M。t2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相等,此时不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当t3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t1时n(N)=6mol,n(M)=3mol,由于在同一容器中,所以c(N)=2c(M)。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总结:选项B最容易被误认为正确说法。造成错判的原因有三:①没有看清纵坐标的物理量;②概念错误,认为物质的量相等时,化学反应速率就相等;③没有读懂图。

例题2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 2SO3,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 )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方法:平衡中的等效转化分析法。

捷径:设乙容器压强保持1.01×10Pa,因甲容器中体积保持不变,2SO2+O2 2 SO3的正反应是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小于1.01×10Pa。又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甲容器中SO2转化率低,乙容器中(定压)SO2的转化率高。以此得答案为B。

总结:将两平衡态先相联系,再依据平衡移动原理相互转化,便能快速方便获得结果。 例题3 :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5

5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l : 2 : 2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的同时生成0.2 mol Z 方法:从平衡状态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分析。

捷径:此反应为一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故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说明巳达平衡。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巳达平衡状态。浓度为一固定比值不能说明巳达平衡。D项中的所述均为正反应,未提到逆反应,故不能判断。以此得答案为AB。

总结:平衡状态的判断,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平衡中的重点。此类试题只要抓住平衡状态下速率相等,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即可求解。

25℃时,pH + pOH = 14 3.盐类水解的应用

策略5 电解质溶液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5、本策略内容主要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三部分。从近十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水的电离与溶液pH的求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共存,是高考中常考不衰的热点内容。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与溶液有关的废水分析与处理问题,将会与离子共存、pH求算及中和滴定一起融入未来的高考试题中。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2).溶液的pH计算

酸可直接计算,碱可通过pOH转换成pH。

pH= -lg{ c(H)} ,pOH= -lg{ c(OH)},pKw= -lg{ Kw}。 25℃时,pH + pOH = 14

例题1 :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

—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 < 7;③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 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A。

总结: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⑥NaCO3 ⑦NaOH ⑧Ba(OH)其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2 ,③④①⑤⑥⑦⑧ 。

例题2 :已知一种c(H)=1×10mol·L的酸和一种c(OH)= 1×10 mol· L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捷径:题中两溶液中的c(H)= c(OH),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以此得答案B。

总结: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该题给出c(H)= c(OH),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C、D。 策略6碳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6、碳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巳波及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锗、锡、铅三种元素的内容。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1 :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 B.1:2 C.1:3 D.1:4

方法:利用假想法。将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假想成消耗6molH+和产生5molCO2,然后再行分析求算。

捷径:设二价金属碳酸盐为RCO3,碳酸氢盐为R(HCO3)2,其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根据题意有:2x + 2y = 6mol ,x + 2y = 5mol 。解得x = 1mol ,y = 2mol 。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选B。

总结: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将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成CO3

和HCO3,而出现错选D选项的较多。

2-+

+

+

-3

-1

-3

-1

例题2 :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和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 )

A.Cl2 B.CO C.CO2 D.N2 方法:找对气体来源,分析好气体去路。通过剖析来龙去脉求解。

捷径:A.Cl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Cl2全部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B.CO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不能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发生反应: 2Cu+O2 2CuO,CuO+CO Cu+CO2最后得到的尾气是CO2,故C选项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C.CO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CO2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D.N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没有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吸收,最后得到尾气N2,所以D选项也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故本题答案为CD。

总结:本题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有学生误认为选项中的某种气体混入氧气后,再按题意依次反应后的尾气仍然是原选项中的气体。这是对题意的片面理解。正确的理解是,尾气可以是原选项,也可以是其他选项。对于这种设问尽管比较少见。但只要认真阅读,题中的设问是可以理解明白的。

策略7氮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7、氮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主要内容有氮族概念的分析与判断、氮的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硝酸及硝酸的性质分析与计算、磷及磷的化合物的分析与应用等。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工业生产中的用量比较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1 :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2% ~ 3%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NaNO2+NH4Cl = NaCl+NH4NO2

第二步:NH4NO2 N2+2H2O 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