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排序题专题 - 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六年级下册语文排序题专题 - 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排序题专项讲解

一、解题技巧

(1)排序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解题步骤

第一步:粗读顺序错乱的句子,了解其大致内容,明确其文体。

第二步:细读这些句子,按照不同文体的写作顺序,对它们进行排序。先确定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然后看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 相邻句子之间可能会有共同的词语或其他衔接词,最后,一定要把排好顺序的整段话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 排序技巧:

首先确定第一句,第一句一般都会出现对象或者事由,接着代词(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这里,那里等)开头的句子一般都往前排。后一句出现的内容,在前一句会有照应或者伏笔,要注意抓住一些提示语和关键词。

第三步:将连成的段落读一读,如果有不通顺或者语意不畅达的再作与一些细微的调整。 在做排序题时,不妨先对所有的文章按表达方式进行分类,先研究一下这几类文章的行文特点再按照不同类型的文体来结题。

按照表达方式来分,所有文章可以被分为四类,分别是 1.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2.议论文 3.说明文 4.抒情文 记人:

①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写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②单纯介绍描述一个人: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按总分或总分总的顺序。

例题1:

( )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习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 ( )当时的人,都惊讶于他的音乐天赋,争着要为他出版呢。 ( )肖邦是波兰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 )在他十五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 ( )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教师。

讲解:粗读这些乱句,可以明确这是记叙文中一篇介绍人物的段落,主人公是肖邦,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开始写的,第一句一定是概括性的叙述肖邦,并且一定会出现人名“肖邦”,不可能是代词“他”,因此可以确定第一句是“肖邦是波兰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介绍完身份之后,代词开头的句子往前排,“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教师”,介绍他的出生地和父亲。介绍完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后,剩余的三句话我们可以抓时间的关键词,“六岁”,“八岁”,“十五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可以确定“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习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在“在他十五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这句话的前面,剩下的最后一句话也就出来了。“出版”两个字也是一个提示,出版什么?当然是出版他的作品圆舞曲。 例题2:

()是啊,为人民服务,雷锋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 ()这天,雷锋因公出差上了火车。

()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你看累得满头大汗,快歇歇吧!” ()“我不累。”

()他又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帮助拖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

讲解:第一步粗读这些乱句,是写雷锋在火车上帮忙的事情,通过这件事情来表达雷锋是一个为人民

[来源:学#科#网]

服务的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首先确定第一句,第一句要交代出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此可以确定“这天,雷锋因公出差上了火车”是第一句,接着应该写他在火车上帮忙的事情,代词开头的往前移,抓住关键词,“看到”,“又看到”,就可以确定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排序,“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接着是“他又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帮助拖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前一句出现了“旅客”两个词,顺其自然的下面这句话接得就是“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你看累得满头大汗,快歇歇吧!”然后雷锋回答“我不累”,最后一句话就出来了,“是啊”“不知道累的”,评价了上面雷锋在火车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并且“是啊”了前一句衔接。

叙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例题3:

()一天,我对小明说:“咱们明天捉知了,好吗?”他愉快地答应了。 ()开始,我怎么也捉不到。

()第二天,我们准备好了网罩,向树下跑去。 ()小明却一连捉了三、四只,我真羡慕他。

()夏天一到,我们村口的大树上,从早到晚总能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我多么想亲手捉一只知了啊!

()最后,在小明的帮助下,我也套住了一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讲解:第一步粗读,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文,写我和小明捉知了这样一件事,句子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提示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的顺序来写的,首先确定第一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很有可能会选择第一句,“一天”,但是我们在仔细看第五句话:夏天一到,我们村口的大树上,从早到晚总能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我多么想亲手捉一只知了啊!这句话交代了捉知了这件事的背景,夏天才会有知了,因为听到知了叫声,所以才想到要捉知了,因此真正的第一句应该是这一句,因为它交代了整件事情发生的一个大背景,然后剩下的句子按照时间的顺序,先“一天”,接着是“第二天”,“开始”而“小明却一连捉了三、四只”,“最后”,顺理成章的就完成了。

写景:按照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后一句写到的景物,在前一句要有所涉及。 例题4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蜂飞蝶舞。 ()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 ()山腰间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一条小溪从我们村子里流过。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着报告丰收的喜悦。

讲解:粗读之后,这是一篇写小溪、果园、田野及山腰公路景色的文章,写景文章一般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写的,难点在于什么景点放在前面,什么景点放在后面,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后一句出现的景点,它在前面一句肯定有提到过。我们来看这些乱句,首先确定第一句,其实这段话是围绕小溪展开的,“小溪的一边”“小溪的另一边”这两个关键词抓住就知道了,所以先写小溪,可以确定第一句是“一条小溪从我们村子里流过”,接着的一句话应该是描写小溪的,因此是“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接着看剩下的句子,写果园和田野还有山腰间的公路,先写什么呢,顺着前面提到的“小溪”,接下来应该是“小溪的一边”,再是“小溪的另一边”,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所以再接下来就是写田野,“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提到了山峰,那接下来就是写山腰了,于是最后一句话也出来了。我们读一下这段话,就可以发现这篇写景的文章思路非常的清晰,前面一句话提到的内容,就是紧接下来要写的内容,内容衔接的非常好,很连贯。

状物:按照总分或者总分总的顺序,先总得交代要描写的事物或者它的总特征,然后在按照一定的顺序,要么是从上往下,要么是从下往上,也可以是由里到外,由外到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题5

()它的底座是黑色的玻璃盘,稳稳当当,显得庄重而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