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F 2.T 3.F

四、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是指政府制定的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预算外资金是其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归政府所有,只是不纳入政府预算内管理的,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五、简答题 1.答:(1)公平性。(2)完整性。(3)可靠性。(4)统一性。(5)法律性。(6)年度性。 2.答:一是行政性收费。二是事业性收费。三是政府性基金(附加)。四是政府性提成。五是经营、服务性收入。

3.答: (1)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2)拟定下年度预算收支控制指标。(3)颁发编制国家预算草案的指示和具体规定。(4)修订预算科目和预算表格。 六、论述题 1.答:(1)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直接关系到国家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因此,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规定的政治经济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是预算编制的首要原则。当前,在编制我国国家预算时,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要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具体方针政策来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2)正确处理国家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计划,它规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也规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力保证,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由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因此国家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同时又要通过国家预算促进、制约和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3)坚持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预算收入的安排要实事求是,并积极开辟财源,努力增加收入;预算支出的安排要兼顾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合理需要。首先,要把必要的支出打足,再考虑发展需要,不留支出缺口,不随意加大支出指标。其次,要按规定留足财政预备费以及增设必要的周转金,把收支预算安排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第十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填空题

1.财政分配活动

2.宏观全局性 管理的综合性 3.提高管理效益 4.高度集中 分级 5.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D 5. D 6.A 7.D 8.B 9.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AB 4.ABC 5.ABE 6.ABCD 7.CD 四、判断题

1.T 2.F 3.T 4.F 五、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确定其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2.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

3.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4.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定财政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划定各级政权之间、国家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及财政收支范围。 5.预算调整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6.单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而不再按各类财政收支的性质分别编制预算。

7.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8.分税制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六、简答题

1.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与其他体制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有利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促进各级政府管理财政的主动性积极性。(2)在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有利于尽快改善中央财政状况,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3)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可以保证中央财政的税基不受侵蚀,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4)有利于消除为谋取地方利益阻碍商品流通的弊端,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七、论述题

1.答: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为基础的原则。二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三是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2.答: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1 月1日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是:

(1)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现在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原有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 3.答:(1)财政包干体制不利于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在地方财政增收的

同时不能保证中央财政增收,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影响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而且,由于利益固定化,地区之间相互之间自成体系,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这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的。(2)由于利益格局固定化,导致财政运行机制发生紊乱现象:擅自减税免税、随意退税、包税,滥摊派、各种集资屡禁不止,财政流失严重。而且,与财政并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部门愈来愈多,大大降低了财政的分配协调职能。(3)税收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制不一致,征管比较混乱。(4)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没有理顺,企业普遍实行的“包死基数,超收多留”的承包办法,不但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而且不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

第十一章 财政平衡

一、填空题

1.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协调发展 2.通货膨胀

3.硬赤字 软赤字

4.货币形式 财政性存款 实物形式 库存商品 5.正确处理协调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D 2. B 3.B 4.C 5.D 6.B 7. D 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 AB 3.BCDE 4. AD 四、判断题

1.F 2.T 3.T 4.T 五、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

2.均衡财政是指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的财政。

3.非均衡财政是指处于不平衡––––赤字或结余状态的财政。

4.财政收支平衡指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略有结余。广义的收支平衡指国家预算收支平衡和财政性预算外收支平衡,狭义的收支平衡即为国家预算收支平衡。

5.硬赤字是指举债收入弥补收支差额后仍有赤字,靠增发货币弥补,即为“赤字货币化。

6.软赤字指用债务收入弥补的赤字。

7.财政结余指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

8.财政赤字亦称“预算赤字”,指在财政年度中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通常用红字把这个差额填在收方,以取得预算表的平衡,故称赤字。财政赤字表明当年由国家分配使用的物资量超过了其通过正常收入集中的物资量。赤字如果没有可靠的弥补来源,势必会冲击市场供求平衡。 9.财政透支是指财政发生赤字时向银行借款弥补赤字的方法。一般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只有银行信贷资金比较充裕,或在财政透支后,贷款规模有压缩的余地,才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

10.财政投融资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实

施政府政策为目标形成固定资产。其资金运用采取信用和偿方式进行投融资活动。 11.信用膨胀指银行发放贷款过多,超过了生产和流通增长的需要,超过正当资金来源,发放了一部分没有物资保证的贷款。 六、简答题 1.答:(1)对财政平衡不能绝对地理解。(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3)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念。(4)研究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5)研究财政平衡,必须注意其平衡的真实性 2.答: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关系如下: 首先,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其次,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最后,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答:(1)制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及其结构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对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制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及结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重要保证。

(2)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就能防止从财政渠道造成通货膨胀。

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指依靠举债收入弥补后的“硬”赤字),即表明投入了一定数量的没有收入来源、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弥补差额(赤字)的办法,靠向银行借款、透支。这种情况往往造成银行被迫多发票子,增加财政性货币发行,使社会上出现过多的货币购买力,助长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因此就需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

4.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选择什么样财政模式必须审慎。既可以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也可以选择预算年度交替实行赤字和盈余的非均衡财政模式。 (1)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把预算年度收支平衡(不包括债务收入)绝对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既不易实现,也难以符合经济均衡运行的客观要求,并且会削弱财政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应能力。

(2)选择交替实行均衡财政和非均衡财政模式。根据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有的年份实行不包括债务收入在内的均衡财政模式,经常收支平衡后的剩余财力投入经济建设,保持预算年度收支平衡;有的年份,不要求预算年度内收支平衡,实行非均衡财政模式,其涵义是:允许预算年度出现赤字或结余,以调控经济进行,关键是采用适宜的方法弥补赤字。

5.答:从财政投融资一般概念可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的投资融资活动,以实施政府政策为主要目标。

(2)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

(3)采取信用形式有偿使用资金。资金投入要求按期收回本金和使用费用(利息)。 (4)财政投融资资金属于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融资。

(5)财政投融资属政府采用信用形式的特殊财政活动,是政府财政活动的组成部分。 七、论述题

1.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资源配置主体及其方式的变化,引起财政收支关系的变化,使财政平衡对经济运行作用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