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章 财政收入概述

一、填空题

1.预算收入 部分预算外收入 2.国内收入 国外收入 3.反比例 4.农业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D 5.D 6. A 7.C 8.B 9.B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 3.ABC 4.ACD 5. ABCE 6.ABCDE 7.ABCDE 8.CD 四、判断题

1.F 2.T 3.T 4.T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它有双重的含义,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资金。财政分配包括两个阶段: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财政收入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即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无偿收入是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再分配过程中,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按照法律程序无偿取得的收入,如各种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罚没收入等等。

3.有偿收入指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凭借信誉在国内和国外发行债券取得的收入和各种借款收入并按照法律和契约规定按时还本付息。

4.虚假性财政收入是指财政收入不代表真实的货币价值量。 六、简答题

1.答: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我国的财政收入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2.答:(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3)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的制约。(4)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5)财政收入的客观最高(低)界限。 3.答:(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2)兼顾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4)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4.答:(1)搞活微观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积压滞销。(2)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防止发生用信贷创造财政收入的违反信贷原则的行为。(3)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存制度。(4)搞好协作生产,防止产品变质。 5.答:(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2)国家分配政策和财政收入表现形式;(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变化;(4)所有制结构。 6.答:(1)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行使职能;(2)保证国家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3)有利于正确形成国家与有关各方合理的分配关系。

7.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主要是农业税。农业税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小。

(2)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表现在农业部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分实现。 七、论述题

1.答: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不发展,财政也无从增长,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是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几个指标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

2.答:财政收入代表一定的国民收入的价值量,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映国民收入实物量中有多大份额由财政支配,这样说,是指有实物对应的财政收入。如果财政收入有虚假,那么,它就不代表真实价值的实物量。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主要有: (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不适合社会需求、质量不合格而呆滞积压卖不出去的产品,虽然工业企业已上交了税利,但由于产品未售出,这部分产品的价值(包括工业企业上交的税利)没有最终实现。所以说,工业企业上交的税利就是虚假财政收入。

(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财政收入一部分来源于整体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加工环节的税收(如增值税、所得税)。如果一部分中间产品在继续加工中报废,由其中的中间产品上交的财政收入就是虚假收入。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产品组装过程中,由于某几种零部件、配套件不齐全,不能制成最终产品,而使得其他已经纳税的零部件、配套件搁置不用,或者变质腐料失去使用价值,这样,这些中间产品上交的税款等等也形成虚假的财政收入。

(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企业经营过程中,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挪用、截留上交税金和利润,年终决算时,寻找各种借口(如产成品积压等)向银行贷款补交税利。这样也能造成虚假财政收入。

(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不法分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生产、经营假冒商品,一经查获,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对这种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将其焚毁或报废。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向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企业课征的税收则形成财政虚假收入。 (5)按原值计算折旧,少提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一般是交付使用时按购入原价及使用年限计算提取折旧费,并将其摊入产品成本。由于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涨价,但没有重新估价和调整折旧率。有的企业甚至根本不提折旧。这样,就产生少提、不提折旧,虚增企业利润。因此,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或利润中就含有虚假收入。 3.答:(1)农村产业不仅指农业(农、林、牧、渔),而且应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向社会化、商品化转变,建立科学的现代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产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多层次、多产业的结构。各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优势产业。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品种特色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是建立农工商相结合,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的综合产业结构。

(3)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各业向财政提供的收入将越来越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富民强国之路。 4.答: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实质是财政参与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过程。直接涉及国家与各产业部门、企业、单位、个人和各经济成分的物质利益关系。组织财政收

入的过程,也是体现分配政策的过程。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正确体现国家的分配政策,处理好分配关系,应该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利益兼顾的原则,要求兼顾和处理好国家与有关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2)增产节约,开辟财源的原则。要求从发展经济中寻求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要求增产与节约并重。(3)正确处理筹集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功能的原则。通过财政诸范畴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为财政收入创造稳固的来源。(4)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区别对待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对经济情况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收入政策。合理负担的要旨是量力负担,根据收入水平确定负担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之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第四章 税收理论

一、填空题 1.矿产品 盐

2.价外税

3.统一比例 33%

4.增值税 比例税率 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A 6.C 7. C 8.B 9.A 10.B 11.B 12.A 13.D 14.C 15.B 16.A 17.A 18.A 19.C 20.A 21.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D 4.BC 5.ABD 6. ACE 7.ABDE 8.BCD 9.CDE 10.ABCDE 11.ACE

四、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T 7.T

五、名词解释

1.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同一比例的税率。 2.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3.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4.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办法,将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即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项税款的最后负担者。

5.税制结构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以某种税或某类税为主体与其他税种相互联结配套的税收体系。简单地讲就是税收体系的布局问题。

6.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只要税收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人身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7.利税分流是指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所采取税收(即所得税)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而不能只采取税收或上交利润某一种形式。

8.利改税也叫以税代利,它是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由国家征税。

9.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程序规定课税对象和方法,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0.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1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课税的依据,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12.税率是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在课税对象和税目既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决定税率的高低,税率高低直接决定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也是制约财政收入多少的因素。税率主要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六、简述题

1.答:(1)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2)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3)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4)调节分配。(5)体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致性。(6)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7)监督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答: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 3.答:(1)经济结构决定税制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比例决定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和比例。二是从生产关系来看,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一定的税制结构。三是从国民经济部门来看,一定的产业结构决定一定的税制结构。(2)税制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税收在各种经济形式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社会经济形式的结构。二是税收在各部门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经济的部门结构。三是税收在各种产品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社会的产品结构。 4.答:(1)强制性。是指征收上的强制性,不以纳税人是否自愿为转移,依法计征,违法必究。(2)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者,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各级政府征税应按照法律程序批准的税法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课征的。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任何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有特征。

5.答:税收制度简称税制,税收和税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税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配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税制则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税制是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依照法律程序确定的征税依据和规范,规定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税收体系和各税种等税制要素。

6.答: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复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矛盾的显示,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在所得税实际不平等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承包,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公平竞争。(2)所得税基础上的承包,削弱了税收杠杆作用。(3)承包制对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带来消极影响。(4)税前还贷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5)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助长了企业短期行为。

7.答:利改税是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是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由国家征税。利改税分两步走:第一步于1983年推行,主要内容是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第二步利改税于1984年推行,主要内容是把原工商税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开征调节税和资源税,恢复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