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材料一: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材料二:溺爱令人担忧.(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段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4)谈自己的观点,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

(2)①雕鹰出生不久,就要经受千百次残酷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食物。②母鹰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胆怯的幼鹰便被摔死。③母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并将幼鹰再次从高处摔下,有很多幼鹰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

(3)①折翅训练(最后一次残忍的训练);②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

(4)材料一: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材料二:溺爱令人担忧.(大意相同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此题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 ,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 ,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我猛地站起身来 ,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 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⑦~⑨段的内容。

(2) 请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 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 【答案】 (1)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2)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母亲具有坚强、细心、(勤劳)等性格特点。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表现出母亲细心的特点,等等。

(4)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③ 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等。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据此可以概括为: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2)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

(4)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 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⑵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⑶ 母亲具有坚强、细心、(勤劳)等性格特点。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表现出母亲细心的特点,等等。

⑷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③ 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熟读文段,注意概括的语句形式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 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语句的分析,描写的方法的判断,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情感的感悟,对此进行综合的回答。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的分析,从而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4.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 (2)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 (3)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________

(4)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答案】 (1)田野的初春景致;渲染了春天生机初现气息,突出了我对生命的联想与感受 (2)不满足儿子走小路的想法

(3)母亲疼爱孙子,想要满足孙子的愿望

(4)表现母亲的虚弱和儿子的幼小,他们都需要照顾和保护的,突出了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所承担起的家庭责任,表现出他们既要尊老又要爱幼的特殊使命。

【解析】【分析】(1)考第一问根据“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可知描写的对象是“初春田野”的景象。第二问,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2) “委屈”的本义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想到“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所以决定听从母亲的写法,走大路。就只能“委屈”儿子,不能满足儿子走小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