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黄 土 高 原 位置和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

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文明的摇篮 (黄土文明的发源地) 风 成 黄 土 (塬、梁、峁、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提问二: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风成说)

提问三:你能说出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都有哪些吗?(塬、梁、峁、川) 2、教师过渡引导:四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土高原 二、新课教学

【严重的水土流失】

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6.3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结合教材第29页“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6.32,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①毁林毁草、坡度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础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表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2、强化认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3、过渡: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4、了解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水土保持】

1、引导学生读图6.36“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完成“活动”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三、课堂练习

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二)

水土流失: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青铜峡市第六中学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四节

教学目标

祖国的首都——北京

1、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在网上下载张艺谋的2008北京申奥宣传片 教学课件 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顺着小溪坚定地走去,你定会找到迷人的大海。 青铜峡市第六中学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出问题:“在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引

出北京,突出北京的城市职能。 2、追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 3、揭示并板书课题:祖国的首都——北京

4、趣味交流:你认为能代表北京的符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