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 - 论述题和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 - 论述题和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这种理论强调强化和模仿在利他行为习得中的作用,这对人类利他行为的习得过程提供了可操作化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论忽视了人类情感在利他行为中的作用,把利他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强化的结果,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补充:

1、述评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1)贝姆于1972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常常不直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他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去获得这些知识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情感等的过程没有多少差别。个体想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的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自己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推论而来的。 (2)关于最初关于最初态度对归因的影响方面,贝姆认为如果把自我知觉观点推向极端的话,最初态度与因果推论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人们并不是根据最初态度来做出推论,从而形成最后的态度的,而是根据知觉到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情景来推断他们的态度的。

贝姆和麦康内尔的研究对于一个人不大明显的现象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支持。人们通常以为行动者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所没有的角度来看待态度,也就是我么前面提到的“只有被试才知道他的最初态度,现在看来并不是如此。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对于自我知觉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我知觉的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2、论述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

冲突对事物的发展不仅仅具有破坏的作用,还具有积极有利的方面。对于冲突现象重要的不是防止它的产生,而是管理它和解决它。

(1)威胁的作用。威胁对于促进对方合作的效果很小。当双方不使用威胁,冲突解决得最快;当双方都使用威胁,冲突便解决得最慢。在冲突中,冲突双方的个性挽回面子的需要以及冲突的强度都会影响冲突的解决。 (2)协商。协商是解决人际冲突的较佳办法。这个办法需要冲突双方互相顾全大局,互相作出让步,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协商及以下情景:冲突双方有不同的利益;存在着某些沟通;冲突双方有可能提供某种东西或有可能作出某种让步。协商也是解决冲突的沟通方法。

(3)仲裁。当双方经过直接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作出仲裁来解决冲突。一般来说,中间人应首先被看成是中立的,其任务时帮协商者达到一个公正的解决。其次,中间人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否则仲裁解决得办法可能无效。

(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解决冲突的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该目标应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的,也是双方所要追求的。我们通常说的,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就是这个意思。 3、举例说明归因理论在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我们在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的许多问题明显地取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事件本身。因此,如何解释消极事件的归因理论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如果个体的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

(1)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因果的归因,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等。如对于因被辞退工作而感到痛苦的人,可以引导他把原因归于外部,指出被辞退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公司绩效不佳的结果。

(2)归因训练的另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内在的因素,如努力上。如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觉得自己很笨的人,可以引导他把结果归因

第 9 页 共 11 页

到努力上,这次可能是努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对,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 4、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分析。

个人特质是导致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1)外表和容貌。外表和容貌对于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评估他,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或左右了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2)才华和能力。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才华比较出众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然而,才华和能力的吸引力是相当复杂的。有些研究指出,那些被认为最有能力而又能出最佳注意的人,并不是最讨人喜欢的人。这种效应称为“犯错误效应”。(3)个性品质。一般的,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作为个性品质,最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虚伪。西方心理学认为,待人热情是决定喜欢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品质。 5、怎样通过归因训练进行干预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是,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解释直接关系到他的反应的强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这种归因中有三个维度是主要考虑的: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稳定性。

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再唯一,可以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使个体关注问题的方向更加有积极意义,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缓解特定时期的焦虑紧张状态。(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重新树立对问题解决得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相对客观地树立良好的归因习惯。 6、试述人际吸引的主要理论。

人际吸引是指个人间在情感方面互相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1)强化理论。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之后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不断地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根据强化理论,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

(2)相互作用论。当两个个体在相互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快,而且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

(3)得失理论。这种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的,研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的更吸引人、讨人喜欢。当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自己是否喜欢那个人的态度。

梅特1973年指出这种理论使用时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得失的评价应该是谈论到同样的人格特质或事物,明白地显示出批评者在基本态度上有了改变;二是态度的改变必须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突然的改变容易引起疑心和困扰,而影响人际吸引的增加。

(4)相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人们希望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衡量是否对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即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从而决定自己的交往行为。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