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学概论大题目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表演学概论大题目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为什么说戏剧是综合艺术?它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答:因为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已经创造并从分类上认识到了十种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五大要素: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 2、戏剧的文化意义何在?

答:娱乐与审美;等级与平等,冲突与和谐;现实与理想。 3、为什么要对戏剧进行分类? 答:因为没有对戏剧分类的科学的把握,就不可能深入认识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分类研究,才能具体掌握每一种戏剧的根本特征;戏剧分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戏剧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演变的历史——文化轨迹。 4、有哪些戏剧分类方法?

答:从戏剧的国别性,民族性;从戏剧的时代;从舞台表演的媒介及其所涉及到的艺术要素;从戏剧的情节构成方式;从戏剧所表现的题材;从剧本的作者;从该剧所追求的目的;从该剧的创作手法;从句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反映出的审美范畴。 5、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

答:语言艺术——文学(听觉的艺术),声律的艺术——音乐(时间的艺术),形体的艺术——舞蹈(视觉的艺术),创造的艺术——美术(空间的艺术)。话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木偶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木偶剧分:托棍木偶,提线木偶和手套木偶。哑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 6、悲剧,喜剧,正剧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悲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是强有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看重死,假定人生在世都不免一死。悲剧精神具体表现: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英雄的气概。喜剧是模仿低劣的人。滑稽是喜剧最明显的外部特征。看重生,假定是那个命是永恒的,死亡不过是一场梦。喜剧精神具体表现:轻松活泼的情调;豁达乐观的胸怀;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剧的基本特征:是更加生活化的戏剧;是题材来源更加广阔的戏剧;是更加个性化的喜剧。因为正剧要求从总体上写人、写人性、写人的个性、写人的性格的丰富复杂性,他需要更多的技巧,知识,严肃性和思想力量。 7、你喜欢什么剧? 答: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人们看过之后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为什么说正剧并非悲喜剧相加之和?

答: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追求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这种要求在悲剧中不可能实现,而在正剧中则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喜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被当作现实的目的而被追求着,而在正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则被否定掉。 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既具有悲剧人物那种严肃的旨意、真诚的信念、深刻的思想情绪、为所追求的目的而献身的精神,

又具有喜剧人物那种自信自足的性格。正剧人物也可能有他的局限性、有他的缺陷,但他们不像喜剧人物那样对自己毫无所知,而把自己置于自觉意识的对立面加以审视,加以批判,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着。 9、如何理解正剧是更加个性化的戏剧?

答: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既具有悲剧人物那种严肃的旨意、真诚的信念、深刻的思想情绪、为所追求的目的而献身的精神,又具有喜剧人物那种自信自足的性格。正剧人物也可能有他的局限性、有他的缺陷,但他们不像喜剧人物那样对自己毫无所知,而把自己置于自觉意识的对立面加以审视,加以批判,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着。例如,电视剧《亮剑》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把社会潜藏着的传统审美心理变成了现实,把战争题材领域呼唤了几十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掘出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 10、人物

答:人物活动包括外部形态和内心世界,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舞台上的人物首先叫观众看到的是其外形,演员一出场,一切便清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了。人物的外形与内心状态是有联系的

例如,林黛玉的外形:美丽,柔弱;内心:她自尊心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 11、如何理解“人既是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

答:演员是戏剧的心脏和灵魂。演员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直接把戏剧活动跟观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戏剧和电影、电视及其他影像艺术区分开来。他们只能运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情感为工具,通过各种舞台动作,扮演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创造出另一个人物来。当演员登场献艺时,剧本上的对话,剧作家所创造的性格,以及布景和服装才获得了生命。 12、演员:从生活出发从程式学起

(1)话剧演员模仿生活。他们具备的能力:观察和感悟人生的能力;情绪记忆和动作想象能力。

话剧演员为何必须具备动作想象力? 答:因为近代话剧表演是以文字剧本来为基础的二度创作,而剧本给演员提供的主要是台词,语调和形体动作则要靠演员根据情境和性格,通过想象创造出来。没有动作想象力,演员就无法进入角色,从而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等等也就无从表现了。

(2)戏剧演员模仿程式。京剧演员从科班或从师傅那里学到的,首先是一套套固定的表演程式,以及固定的套话。然后再跟实际表现内容相结合,将各种表演程式组合、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动作。离了程式就无法演了。程式不但是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演员和观众交流的艺术语汇。 13、近代剧表演中的表演与体验 表现派与体验派的理论分野

(1)近代剧的观演关系:在角色创造中,起码包含着三组关系:观和演;演员与角色;角色与角色。这三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派侧重于外部表现,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反对随意发挥;体验派重视

内心体验,要求演员与角色合而为一,跟着感觉走,允许即兴创作。 (2)表现派与体验派的分歧:表现派在表演上更重视外形的“肖真”,排斥主体情感的介入,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体验派反对过分理智化、技术化的表演,主张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角色。 (3)“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综合了双方的长处,避免了两派的偏失:“斯氏”体系是建立在他的“有机天性”理论上的。他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生存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斯氏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设身处地,“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彻底化身为角色。演员只有达到这一步后,才能接近所演的角色,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演员的自我体验越深,入戏越彻底,就越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无论台下发生什么事,都无法把他们从角色中拉出来;斯氏非常重视演技,为此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演员形体和发声联系的方法。他要求演员把语言和形体训练,节奏、控制等表演技术这些基本技能化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斯氏不完全排斥表演中的即兴创作,甚至把它看作是演员创造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反对的是脱离控制,或超出情境的规定性,意在哗众取宠的即兴表演。 14、动作的程式化(包括手、眼、身、发、步,俗称“五法”) 15、角色创作与程式翻新

(1)戏曲角色是用表演程式创造出来的。(2)程式是固定的,但运用起来却可以灵活多变,充分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3)从程式行当到角色个性,必然涉及到的戏曲程式的创新和细化问题:各行当都有程式,但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很完善,很细致,而是在表演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起初,程式总是从具体的体验逐渐形成,这也可以叫做由内而外;后来,既分了行当,又要在行当的基础上创造角色,由典型到个性,这可以叫做由外而内。类型和个性有矛盾,互相之间有破有立,既有一定规格,又有发展,戏曲舞台艺术就逐步提高。演员为了创造某个具体的角色,设计出一个动作,一个舞姿,从别处借来一段曲调,或对原有唱腔做些改动,演出后得到同行的认可,被挪用到其他人物身上,一传十,十传百,并逐渐得到观众认可,最终便形成了新的程式,甚至于孕育出新的行当,流派。

16、什么是导演?

答:指戏剧电影排演活动的指导者,排演过程中的指挥调度者。 导演是19世纪出现的,德国的乔治二世(1826~1914),他是最早的一位导演。 中国时出现导演最迟的国家,大约在1916年张蓬春在南开新剧团导演《醒》和《一念差》诸剧。但导演地位的确立,是在1923年洪深为上海戏剧社导演《少奶奶的扇子》和《泼妇》的时候。

17、导演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近代戏剧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主流派认为,剧本是舞台艺术的基础,导演则是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导演创作,可以发展或充实剧本,但不能违背原作的立意与风格。也有人认为,导演是现代戏剧的核心,他可以随意篡改或解构剧本,干脆不要剧本,正如他有权设计布景,有权摆布演员,有权使用音响灯光一样。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这种“导演中心”论限制在演出的范围内,还是有道理的,作为某种创新实验,更是无可厚非,但要推行于全部戏剧活动,恐怕就行不通了。 18、导演创作的限制于自由 (1)导演的职责是排戏 导演负责的部门:(结构图) (2)导演艺术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完美和谐的舞台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剧本,以文学形式呈现;二度创作是一舞台形式呈现,演员也是二度创作,它是比较独立的;演员被导演二度创作。 19.、导演构思

(1)创作准备:剧目设计与剧本选择;导演的创作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很多节目单一开始都是导演阐述或导演的话。(2)导演的构思:导演构思是全部演出计划的核心,也是整个导演工作的基础;最高任务:全部演出活动的总纲,是全体演职员共同承担的任务,也是把各方面工作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3)跟最高任务密切相关的是一出戏的舞台形象。(4)一出戏选择什么样的舞台形象,关键在于导演具有什么样的舞台观。 20、导演计划与舞台调度

(1)导演的计划与排戏过程:戏是排出来的。导演构思完成以后,下一步就是排戏。排戏是按计划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导演计划,包括剧本分析、演出结构、导演构思、技术方案、人员组织、日程安排等内容。它是导演排戏的纲领,也是全体演职员的工作指南。(2)舞台调度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数,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它的对象是演员,重点是动作。 21、演出节奏与戏剧风格

(1)演出节奏是戏剧风格的集中体现。 导演是如何确定一出戏的演出节奏的呢?

答:主要是依据剧本。一般来说,喜剧作品,特别是轻喜剧闹剧,冲突多起于误会或巧合,任务则比较简单,外形动作多,反差大,台词简短,穿插频繁,情境转换快捷,戏剧节奏倾向于轻快,活泼。而悲剧正好相反,无论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或心理悲剧,主人公的性格都比较复杂,而且经常反省自己,台词较长且内涵复杂,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情境多处于紧张状态,给人的感觉是沉重、压抑、单调。正剧追求的是本色,人物、动作、冲突都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反差和起伏不大,节奏平缓。

舞台节奏是怎样影响观众情绪的?

答:演员在舞台上时常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在演出中随意添加一些噱头和笑料,以调节气氛,或篡改某些唱词,讨好观众。如在舞台上常见的行刺场面,剧本中也许只有一两句舞台提示,导演会给它加入许多穿插,不断绷紧观众的心弦,直到那致命一击的出现。这一击,可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抑或是在意料之外,但都标志着一个片段的结束,同时引起新的期待,进入戏剧节奏的下一拍。贯穿动作的延宕跟观众的急切心情形成了巨大张力,它可以提高观众的兴趣,有助于增强演出效果。所以被广泛应用在舞台调度中。 (2)演出节奏是导演艺术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舞台调度和情境转换两方面。 22、舞台美术 (1)舞台与舞美

舞台样式:主要是伸出式(如古希腊剧场里的歌舞场,中国的传统戏台等),拱框式(产生于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中心式(最古老的,起源与祭祀)。

(2)舞台美术:舞台空间的假定性;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艺术的总称。 23、景物造型 (1)景物造型的结构与功能:景物造型由布景和道具构成;~有多方面艺术功能:首先是呈现和说明;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空间。 (2)会说话的灯光与音响:在舞美中,灯光与色彩是最有力的解释手段;音乐、音响、效果虽然不属于造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