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完整版)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甘军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 1 -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

- 2 -

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

- 3 -

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学生朗读

3.整体把握: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四、品读诗歌

(一) 品读1—4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画面。 2.诗人用画家一样的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画?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空阔纯净 清幽柔美 朦胧恬静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读 5—8句(自读,小组派代表读。)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他的感悟与其他诗人有何不同?(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