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文浅谈巴金的《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也有过美好的梦想,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由于中国“孝悌”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先,他是高家的长子长孙,他必须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为此他牺牲了爱情,他本有意中人梅表姐,但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后来父亲不幸早死,他又过早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这一切,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还有自我。 2 、长子文化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的“中间人物”。

《家》中说:“高觉新是觉民兄弟称作“大哥”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是长房长孙,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社会角色决定了家中处境,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因此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而且以此律人、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他感到“不断的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形成了他“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二) 一个有着两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

“持中贵和”是觉新的人生观。老一辈把他视为“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力图采取中立,缓和矛盾。他屈从封建传统,但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同情被长辈压制的青年,但同情中有劝诱;既是旧礼教的受害者,又时时处处以旧礼教为处世行事的最高准则;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既说着要为别人牺牲自己,又常常让别人为自己的孝道而牺牲;既极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苟且偷生。如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两个弟弟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新青年。他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矛盾,在弟弟和长辈的冲突中他处境尴尬。思想上,他倾向于弟弟;行为上,又服从长辈。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大骂一顿,关在家中。觉新同情觉慧,但又让觉慧听祖父的。觉民反对祖父包办婚姻而逃婚,他同情觉民但又想找回觉民。长辈们逼他妻子瑞珏到城外生产,他不愿意,但也服从了,但在《家》的最后,觉新目睹瑞珏、梅的惨死,又受到两个弟弟的影响,终于有所觉悟而帮助三弟觉慧逃出了家庭的“樊笼”,并表示:“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觉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载体。

艺术特色和成就:

1、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一般不注重肖像、形体和服饰的描绘。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写觉慧在鸣风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又如通过生活中各种细节的描写来突出觉新性格的两重性。整个作品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纷繁多样,主要以三组恋人七个角色的生活故事为叙述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 2、 善于大开大阖地展开铺排,用独特、富于变幻的人物命运打动读者。作品以第二十五

节“新的路”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五节是悲剧、冲突的酝酿、预付期,后十五节是爆发期。在前二十五节里,作家既通过一两节重点写一个人的方法,对一些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又通过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将许多人物穿合在一起。这二十五节也可以说是“放”的阶段,将诸多头绪,关系一一铺开。从第二十六开始,作品进入悲剧、冲突的爆发期:先是鸣风的悲剧,接着是高老太爷派定觉民婚事;觉民为争取自己与琴的爱情开始抗婚;以后是梅的夭亡;往下是克定丑事的败露,高老太爷幻灭而死,瑞珏临产时死于城外,觉慧远走上海等。这后十五节其实是“拢”的阶段,浓墨描写一个又一个悲剧,展现一桩又一桩冲突、变故,充分显示了作家善于组织冲突,大副度推进情节的非凡才能,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束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使巧妙的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井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3、 作品语言上独具魅力。《家》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心理,都带着浓郁的

感情色彩,使作品产生诗话一般让人久久留连的意境和情趣。

黑暗里的启明星

巴金《家》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控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并写出了它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崩溃、过程。而《家》则将一切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纳入到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之中。

其次,它通过有着两种人生态度和性格的旧家庭青年男女的对照描写,肯定了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生活哲学,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和成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虽为同一父母所生,长年朝夕相处,但相差不几年的经历却使他们成为恍若隔世的青年。最后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赞扬了觉民,觉慧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积极反抗的人生观。

《家》的现实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那股生活激流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说:“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家》曾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反抗旧家庭、追求新生活,也曾激励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现在和将来《家》也一定能激励更多的青年为追求幸福合理的生活而大胆奋斗。解放初,巴金曾说,《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经过三十年的教训,他终于认识到:“我的书还不曾“消亡”“买卖婚姻似乎比我写《激流》时更加普遍,今天还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结婚而自杀??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千方百计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光彩。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沈振煜 李守仍 吴建波 湖北教育出版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林志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明的阶梯〉 贺立华、汤顺文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题解〉 夏明钊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