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 尔雅义疏 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 ——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 ——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

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