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电视场面调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九章 电视场面调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轴线上,被称为“骑轴镜头”,从方向性来说属于“中性方向”,既可以表现拖拉机前行或远去而在屏幕上表现为垂直方向的运动,又可以做处理越轴时的缓冲插入镜头。

注意

如图9—28所示,动作轴线只是一条假想线,它既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两者都要求拍摄机位、拍摄方向都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

图 9—28

注意

在画面中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动作轴线所起的作用越明显,越轴所造成的视觉跳跃也就更强烈。

这其中包括两个原因:其一,快速运动的事物很容易让观众的视

觉心理中产生一种视觉惯性;其二,无论是方向还是速度都是以银屏幕的四框为参照的。因此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四框的参照作用越大。

2.关系轴线

(1)关系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

关系轴线涉及的是“静态屏幕的方向”。所谓静态屏幕方向,是指在动作上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

在上下画面的关系中还有着逻辑上的方向性,这个方向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视线的方向上。所以,关系轴线的核心是视线。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用来吸引注意或表示兴趣的最有力的方向指向器。以至于当一个人背向另一个人,也有一条关系线通过他们的头部。如图9—29所示的内反拍镜头,外

反拍镜头。

图 9—29 外反拍镜头

内反拍镜头

(2)处理好关系轴线中人物对话时的高低角度

如果关系轴线是倾斜的或垂直的,摄像机的三角形布局同样适用。 前面我们所列举的三角形布局原理的应用情况,基本上都以关系线水平作为前提。但是电视节目五花八门,拍摄对象千变万化,关系线并非永远是一根水平直线,它可能发生倾斜而与水平线产生一定的夹角,还可能

发生机位在高度上的不同变化等,尽管如此,三角形原理不仅都是适用的,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还不断得到扩展。

我们先举一个关系线倾斜的例子,如图9—30所示。图中的关系线因是人物头部高度差别较大而发生了倾斜,这时候我们就要改变三角形底边上两台摄像机的高度。如图所示,仰角拍摄的机位和俯角拍摄的机位实际是一对跟随关系线倾斜的外反拍镜头。

图 9—30

注意:

在处理好关系轴线中人物对话时的高低角度时,我们要遵守视平线规则:这条规则要求我们在拍摄总镜头(总机位)时,采用对话双方的平均高度,客观的交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分镜头高度要以对话双方眼睛的高度为依据,以仰角度拍摄视角高的人,表现视角度低的人的主观感觉;以俯角度拍摄视角低的人,表现视角度高的人的主观

感觉。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关系线垂直的例子,如图9—31所示。

图中的关系线因人物头部基本是一上一下而处于垂直状态,我们同样可以用平行三角形机位布局来处理镜头的调度。

图 9—31 用三角形摄像机位布局拍摄垂直关系线

(3)当被摄人物是三个人时,三角形原理同样可以加以运用。

如果被摄人物是两人以上,那么无论他们是站还是座的位置关系,都会复杂一些,但只要我们能准确地找到关系线,同样能够运用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加以表现。

这里我们列举三个人在画面中的两种常见布局:直线形和“L”字型。 如图9—32所示。三个谈话者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我们运用一个外反拍三角形机位去拍摄,反映出三人的谈话场景。

在这三个镜头中,所有的人都保持在他们基本稳定的画面位置上。

图 9—32 演员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由两个外反拍摄影机位来表现,在两个镜头画面中所有的演员都保持了同样的位置。

如图9—33中的三个人围坐在一张方桌旁,从俯角看关系线呈“L”字形布局。我们也以外反拍三角形布局安排机位,通过外反拍画面表现出三人的对话场面。在所有的镜头中这三个人都保持了同样的画面位置。

至于三人以上更为复杂的对话场面,表现两人对话场面的三角形原理也是同样适用的。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镜头调度的三角形机位布局的基本技巧,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图9—33 演员们按“L”字型排列,用两个外反拍摄影机位表现,在两个镜头画面中所有的演员都保持了同样的位置。

(4)处理好关系轴线中的多轴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不越轴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是流畅。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如果主体相同,要求上下镜头在视角上要有明显的变化,它们的夹角应该在30度以上,如图9-34所示。

图 9—34

如果屏幕上出现三个以上主体,那么每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条轴线。主体越多,轴线也越多。但拍摄总的方向一般只能确定在每两条轴线的夹角之内,如图9-35所示。

图9—35 主体越多轴线也越多

3.方向轴线(视线方向,运动方向)

方向轴线是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人物视线与能看到物体之间构成的轴线。这里所说的“相对静止”是指人物没有离开所处位置的较大幅度的行动,但并不排除人物肢体的局部动作。方向轴线不同于动作轴线,它必须是一条直线,要求摄像机的机位处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只有这样人物的视线方向或运动方向才是连贯的。见图9—36。

图 9—36 方向轴线(包括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

我们在拍摄和剪辑中常会发现,现场存在着两条不同性质的轴线。比

如电视新闻采访,汽车行进中正、副驾驶员的关系(如图3—37所示)。既有运动轴线,又有关系轴线,这类情况我们通常称作“双轴线”。以人物的关系轴线为主,忽略主体运动轴线用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表现车中两人的交谈,因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谈话的内容。

图 9—37 双轴线

四:怎样进行合理的越轴

以上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轴线,电视节目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有着密切

关系,掌握轴线规律既是剪辑规范化的要求,也符合观众视觉心理。但是对电视摄影师来说,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如何合理地处理好越轴镜头。一是因为电视大部分节目大都是单机拍摄的,而主体动作是一次性的,不能要求其重复,其现场是不可控制的。空间的大小、光线、时间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场面调度的制约因素。这就使得电视的前期拍摄的镜头较多考虑的是拍摄的内容而忽略了机位、轴线等问题,因此越轴镜头比比皆是。

二是由于轴线的限制使得在电视场面调度中,时间长了会使镜头和演员的调度呆板,画缺少变化。为了寻求更加丰富多变的画面语言和更具表现力的电视场面调度,我们又往往要打破“轴线规则”,不把镜头局限于轴线一侧,而是以多变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表现客观现实时空,这是一对矛盾。前期拍摄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使后期剪辑工作如何使这些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的镜头能有序顺畅地连接在一起。

在影视场面调度中我们应严格遵循轴线关系的原则,把机位安排在轴线180°的一侧,否则我们就识为跳轴或越轴。“越轴”后的画面在与越轴前的画面直接进行组接时会遇到障碍,它破坏了画面在衔接时视觉、视点的统一。例如:甲乙两辆汽车相追,两车之间有一条表现前后车上人物相互交流或运行方向的一条无形的直线,这条直线即称为动作轴线,简称动作线。我们在这条直线一则的180°确定总角度,不是在左侧就是在右侧,不是上方就是在下方,二者必居其一。

如图9—38所示,在同一个场景内拍摄这辆拖拉机,在其一侧所确定的机位1、2、3、4都不会越轴,但5号机位由于越过了动作轴线,就无法与此同1、2、3、4号机位所拍摄的镜头相衔接,剪辑在一起,观众会产生怀疑,这辆拖拉机到底是往哪里开。在镜头的组接上我们称为影视的文法不通。

图 9—38 5号镜头违背了轴线规律 把机位分别设置了在轴线的两侧

那么,通过哪些手段可以“跨越轴线”,进入到电视场面调度和画面造型表现的广阔天地中来呢?这要看越轴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是否恰当。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合理的因素或其他画面作为过渡,起到一种“桥梁”作用,既避免“跳轴”现象,又能够形成画面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下,我们介绍几种克服“越轴”问题的常用办法: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即利用演员的运动调度、来越轴。

在前一个镜头中,是按照被摄对象原先的轴线关系去拍摄的,下一个相连的镜头,则按照主体发生运动后已改变的轴线设置机位,这样一来,轴线实际上已被跨越了,而建立了新的轴线关系(见图9—39)。

图 9—39 利用被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