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幼儿园课程》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性与系统性,既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又要使同一区域、不同区域内的材料之间不同程度的联系;材料的相对稳定和变化;材料投放者要多元。

区域规则的制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策略:一是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规则,教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二是以解决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师幼共同讨论制定规则;三是一些争执的“问题”规则,由幼儿自行商定、修正解决。

(2)区域活动的指导。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帮助幼儿熟悉区域;二是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三是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指导幼儿制定活动计划,帮助幼儿执行、完成和不断丰富与深化计划,指导幼儿做好整理工作,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

第八章 经典幼儿园课程理论与方案

一、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五指活动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观点。2.简述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 3.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评价 4.对海伊斯科普课程做简要评价 (三)论述题

1.请阐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2.请阐述陈鹤琴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3.请阐述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的基本内容 4.请阐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内容

5.请阐述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方案的内容 6.请阐述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课程的内容 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五指活动课程由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立。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由五个方面组成,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制在儿童的生活上。

(二)简答题

1.答:幼稚园行为课程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什么是课程?张雪门认为课程“原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其目的和自然生长完全一致。”“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是给三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2)什么是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做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行为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实际行动为中心。因为“课程未经行为的活动,其所得到的经验,不过是表面的、机械的,绝不是有机的融化。”

2.答: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植根于自己独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1)儿童观。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包括以下四点。①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吸收力的心智。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善”。一方面,蒙台梭利十分重视遗传和内在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冲动力促使儿童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蒙台梭利也相信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②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有既定的“自然程序表”的,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无法跳过任何一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有质的不同,因而要进行不同的教育。③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敏感期,所以教育必须与敏感期相符合,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由于延误时机而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④儿童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儿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自发性的活动,即工作完成的。

(2)教育观点。①主张自由教育。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应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和决定自己工作到什么程度。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其在此环境中发展自身的自然能力。②提供有准

Word 文档

.

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一方面是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指经过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种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或教具,以及有关的设备。

3.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世界学前教育史上,至今仍影响较大的教育方案之一,其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主要因为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强调个别化的学习,倡导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指导。同时,又有完整成套的焦距材料来具体实施,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然而她的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力残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孤立的感官训练;②对创造力的忽视;③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④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立意于把儿童的自发、自动、自我教育的内在潜能发掘出来,但是在多年的实施中并未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关键问题在于: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反对成人的所谓干预,却又要求儿童按规则刻板地操作工具,给儿童创设格式化的环境,这二者间本身就是矛盾的。

4.答: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与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1)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儿童认知发展所必需的“关键经验”,“关键经验”反映的是“人类基本的智力过程和内容”。(2)强调教师和儿童在确定学习经验方面都有重要作用。(3)课程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当然,海伊斯科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1)该课程目标重点指向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没有特别具体明确的目标。(2)该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比较高,使得该课程方案直接应用于幼儿教育领域受到限制。

5.答: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观点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形成,除了受意大利自身幼儿教育的传统及二战后左派政治改革的影响外,也深受欧美主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此外,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布朗分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也都是瑞吉欧教育的“营养源”。可以说,其理论基础是广纳多重理论营养后的一种生动实践。在这一实践中,最为基本的是他们对儿童、对教育的看法,这些观点成为形成“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取向”的基点。

(1)儿童观:①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的人;②儿童是主动学习者;③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④儿童天生都是艺术家

(2)教育观:①教育并不仅仅追求什么外在的目标,而是更多注重内在的品质;②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传统的单向灌输,认为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带来更多去创新和发现的可能性,教育在于给儿童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儿童在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③强调儿童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及其价值;④在“教”与“学”两者之间,更应尊重后者;⑤在儿童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儿童发型问题,帮助儿童提出问题,教师不能过多介入;⑥幼儿学校是社会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整合的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儿童与大人可以彼此分享的地方;⑦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三)论述题

1.答: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具体而言,应该有强健的身体;有建设的能力;有创造力;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论。针对传统教育书本万能、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现象,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他认为,活课程应该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为参考资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各科混合或互相关联;不受时间限制,没有分节的时间表,时间为功课所支配;内容丰富;生气勃勃;儿童自己做的;整个的,有目标的;有意义的,儿童了解的。

(3)活教育的方法论。陈先生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把教学过程分为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四个步骤,同时提出了活

Word 文档

.

教育的17条教育原则。十七条教学原则是:①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②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③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④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⑦比较教学法;⑧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⑨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⑩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答:陈鹤琴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目标。陈鹤琴先生认为,课程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确定目的,首先要确立儿童是主体的思想。他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①做人:要有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②身体: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习惯,具有相当的运动技能;③智力:要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技能;④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养成快乐精神,打消惧怕情绪。

(2)课程内容。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②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③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④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⑤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关于如何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陈鹤琴提出了三条标准:①儿童能学但是不会妨碍他身心发育;②教材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③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3)课程组织。陈鹤琴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定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

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应成为课程的中心,可从这两大类环境中选择儿童感兴趣而且又适合儿童的人、事、物作为中心,以单元主题来组织,各项活动都围绕单元进行,使各科间构成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这就是陈鹤琴先生的“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后来改称“单元教学法”。

(4)课程的编制与实施。陈鹤琴提出了幼稚园课程编制的三种方法:圆周法、直进法、混合法。在课程实施方法上:①采用游戏式教学方法;②采用小团体教学方法;③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引起幼儿的学习动机。除此,陈鹤琴还提出了比较法、比赛法、替代法、观察法等,通过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具体地向幼儿进行教育。

(5)课程的评价。陈鹤琴主持的鼓楼幼稚园最早在中国开创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历史。1925年编制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包括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生活技能、游戏运动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常常识等185项指标。每项都很具体、明确。

从以上可以看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五指活动课程的影响,但它又不拘泥于当时西方流行的设计教育法,而是结合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实际,做了“本土化”的探索,以“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等观点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而开创了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

五指活动课程也有一些局限:理论层面努力避免课程的知识中心倾向,但在实践层面的贯彻上仍然不够,比较注重教材,对幼儿的重视不够;他强调的五指不是五个学科,应整合成一个整体,但仍被误解而分科进行。

3.答: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行为课程的目标。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在课程目标中兼顾了社会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铲除

Word 文档

.

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做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2)行为课程的内容。张雪门对此阐述了三个问题:①作为教材经验的来源:一是本身个体发展而得;二是和自然环境相接触而得;三是从社会环境交际而得。②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③选择教材的五条标准:应合于儿童的需要;应顾到社会生活的意义;应在儿童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应顾到社会生活的重要;上面所述还没有道及的一切冲动习惯态度。

(3)行为课程的组织。张雪门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组织特点与要求具体有三点:整体的;偏重于儿童个体的发育;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在后来,他进一步总结: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4)行为课程的实施。张雪门先生认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强调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教学做”打成一片:“我们所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事怎样做必怎样学,怎样学必怎样教,做学教打成一片,才能完成行为课程”。“行为”在课程中应用的两条原则:一是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二是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需在劳动上劳心。

张雪门经多年研究改进,确立了运用设计教学法来拟定行为课程计划,并采用单元教学来进行,具体包括:动机的引发和环境的估量;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

(5)行为课程的评价。张雪门先生尽管没有提出详细的评价指标,但是粗略地谈及了课程实施后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①“对幼童的行为应有检讨”;②对幼童行为应有继续的注意;③对幼童行为应有记录;④对幼童行为经验应有估计。

4.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目标。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均具备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所以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协助儿童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帮助儿童发展出自发性的人格和养成一种独立、自信、自律、自足及自我管理的活动习惯,并为儿童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

(2)教育内容。蒙台梭利教育内容是以感官教育为核心,继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读、写、算、文化科学等教育内容,涵盖五个领域,即感官教育;日常生活练习;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①感官教育。感官活动是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因而感官教育是她的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也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感官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儿童感官敏锐,间接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判断、区别、比较、归类等能力。这也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最佳准备。蒙台梭利为此精心设计出一套有16种系列的感官教具,其主要的目的是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②日常生活练习。通过日常生活练习,帮助儿童学会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发展大小肌肉动作和肢体的协调,学习自我控制,培养独立、自主、专心、合作的态度,最终形成儿童独立自立的能力与精神。其练习主要包括:儿童的自我服务;儿童初步的动作练习和管理家务的工作。③语言教育。蒙台梭利把语言机制看作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认为语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她认为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先训练其听觉,语言教育的发展要按“听——说——写——读”的顺序进行。④数学教育。她为儿童设计了计算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数,数字练习,用书写符号表示数,从1到20的加减乘除法,10以上的算术运算等。蒙台梭利主张通过数学教具,帮助儿童学习数学。所以她还设计了一套数学教育的教具,以此增进儿童的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及推理等能力。⑤文化科学教育。她认为,透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可以发展智慧,丰富精神和增长教养,应该充分利用3-6岁这个容易获取文化并自然成熟的时期,让儿童初步地掌握一些简单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组织。蒙台梭利的课程是以儿童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要求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并充分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的活动。其教育内容的组织是以教具为中心。教具依据儿童各敏感期设计,其顺序性很清楚,儿童只要照自己的进度去操作,不需他人指定。教育过程的组织则是以环境为基础。她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