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3.线网评价的指标有哪些,什么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平均运距、直达率。 1、与客流量相关的指标

(1)日客运量:规划年度轨道网各线客运量之和 (2)日负荷强度:日客运量与线网总长度之比。 (3)日客流密度:日客运周转量与线网总长度之比

(4)占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除以相应的全方式的客运周转量所得的比例 旅客运输量包括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两个指标:

客运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运送旅客的数量,计量单位以“人”表示。

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运送里程的乘积,计量单位是“人公里”。 2、线网规模指标 (1)线网长度

(2)线网密度(面积、人口)

(3)路网面积覆盖度路网线路客流吸引范围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之比。反映路网吸引客流的能力,一定程度反映轨道交通的可达性。

3、线网结构指标 (1)非直线系数

轨道交通线路实际长度与轨道交通线路起终点空间直线长度之比,环线按照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直线距离之比,反映线路的顺直程度。

(2)线网服务质量

在一定的出行起终点下乘客的雏形时间越短,其旅行速度就越高,乘客所得的服务质量就越好。

(3)换乘系数(直达率)

换乘人次综合与轨道交通路网中出行人次总和之比,用来衡量一次之大的程度。换乘系数越小,线网中换乘的人数就越少,乘客直达率就越高。

14.什么是效益型指标、成本型指标。 15掌握线网评价的基本方法。 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方法

轨道交通网络评价应保障线网在功能上满足需要,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在经济上投入合理,应遵从如下基本原则:

(1)服从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

(2)考虑轨道网本身建设和运营的特性; (3)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4)将可实施性计入在内; (5)体现必要性论证的功能; (6)注意后期的运营和建设; (7)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著名数学家萨蒂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16.什么是四阶段法,四阶段法的四个子模型的作用。 四阶段法按照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阶段来分析城市现状和未来的交通状况。这类模型对远期总体规划最适用,是至今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主流

模式。

17.什么是OD矩阵,能够看懂OD矩阵。

18.出行生成预测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出行率法,增长率法,回归模型。

19.出行分布的预测方法有哪些,能够用出行增长率法进行出行分布预测。 一、分布预测的基本办法 增长系数法 重力模型法 机会介入模型法 系统平衡模型法

20.增长率法与重力模型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增长系数法

优点: 1、构造简单易懂

2、不需要考虑小区间的出行时间

3、对小时交通量、日交通量的预测都适用 4、对全部交通的OD预测都适用

5、当OD表的周边分布变化较小时特别有效 6、计算轨道旅客的站间OD分布很有效 缺点:1、要求有基准年完整的OD表

2、当预测对象地域有下述较大变化时不能使用: (1)未来小区规划划分变化时

(2)小区间所需时间及小区间的紧密程度变化时(交通设施新建或改良) (3)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时

3、现状OD交通量如果是0,将来交通量也是0

4、现状OD交通量值很小时,缺乏可信度的交通量会影响到将来

重力模型法 优点:1、可以将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发生、吸引的影响考虑进去 2、对于交通设施建设等带来的小区间所需时间的变化也能敏感的反应出来 3、模型构造简单,对任何地区都适用

4、及时缺乏完整的现状OD表也可以进行预测 缺点:1、重力模型式把物理学定律应用到社会现象当中来,虽有类似之处,但并不很符合人们实际出行行为。 2、此法适合同一的均衡交通模式的调查区,但这一点很难办到

3、出行距离分布在研究对象全域而不是一个定值,关于出行距离的系数不一定是常数,但模型中却假定是一个常数

4、小区间所需时间随交通方式和时间变化而变动,但重力模型仅采用了一个统一的时间。 5、随着小区间的距离趋向于0,交通量趋向无限大,这一点于实际不符。距离小时有预测值过高的危险。

6、为求解小区内的交通量,要给定小区内的出行所需的时间,这很困难

7、为使预测结果与给定的将来发生交通量、吸引交通量一致,必须使用增长系数法进行收敛计算。

21.影响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出行者或分区特征1)家庭车辆拥有情况:主要指自行车、助力车、小汽车,如以分区为研究对象时应取汽车拥有量的平均值。

(2)出行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行者偏好于不同的交通工具,如老人、小孩偏向于公共交通而较少骑车。

(3)收入:高收入者偏向于出租车、私家车,而低收入者偏向于出租车或私人交通。 (4)分区可达性:道路密度和公交网密度。

出行特征(1)出行目的 上班上学偏向于公交车

购物、社交等偏向于出租车或私人交通 (2)出行距离

紧着偏向于步行和非机动车

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1)费用:对公共交通,指车票;对个人交通指汽油费、车耗等。 (2)时间:含坐车、等车、转车以及上下车前后、换乘步行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说,具有门对门特点的个人交通优于公共交通。

(3)舒适度:包含坐与站的区别以及座椅的舒适程度、站立的宽松程度。 (4)可靠性:指车辆到离站的准时性,轨道交通优于公共汽车。 (5)安全性

22.交通方式划分的方法有哪些?

1、按方式的分类方法(多层划分和单层划分)

23.什么是非集计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其特点是什么? 集计模型

以一批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将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平均意义上的量。 转移曲线法、函数模型法、损失最小模型。 模型简单、需要样本多。 非集计模型

以单个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每个调查样本,求出描述个体行为的概率值。 需要样本少、精度高、模型复杂。

具有调查所有的个人的数据能得到充分的运用、要求的样本容量较小、结果误差较小等特点。

24.了解Wardrop第一和第二原理、了解平衡分配和非平衡分配的概念。 ardrop第一原理:

网络上的交通以这样一种方式分布,就是所有使用的路线都比没有使用的路线费用小 说明在拥挤的状态下,司机选择道路直到没有人可通过更改路径以降低费用。 Wardrop第二原理:

车辆在网络上的分布,使得网络上所有车辆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25.非平衡分配的方法有哪些,能够解决简单的分配问题。 静态的交通分配方法

分配过程中不考虑路网的拥挤效果 假设车辆的路段行驶、交叉口延误不受路段、交叉口交通负荷的影响每一OD点对的OD交通量被全部分配在连接OD点对的最短线路上,其它道路分配不到交通量 最短路交通分配方法

优点:计算相当简便,分配只需一次完成,是其它各种交通分配方法的基础。 缺点:出行量分布不均匀,全部集中在最短路上。

与实际不合,当最短路上车流逐渐增加时,它的路阻会随之增大,意味这条路有可能不再是最短路,车流会转移到其它可行道路上。 容量限制分配法

增量分配法 优点:

简单可行,精确度可以根据分割数N的大小来调节; 实践中经常被采用,且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供使用。 缺点:

与平衡分配方法相比,仍然是一种近似方法;

当路阻函数不是很敏感时,会将过多的交通量分配到某些容量很小的路段上。 多路径概率分配法

26.车站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功能层次 功能要求 功能设施 基本功能 最便捷地集散旅客 站台、通道(楼梯、扶梯)、站厅、走廊、售检票设备等

辅助功能 最有效地保证运行 设备用房、管理用房 扩展功能 最有效地采用土地资源区位优势 商业、餐饮业等 27.车站如何分类 车站的分类

1、按车站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分类 地下车站、地面车站、高架车站。 2、按地下车站的埋深分类

浅埋车站:车站轨顶至地表距离在20m以内 深埋车站 :车站轨顶至地面距离在20m以上 3、按车站的运营性质分类

中间站、区域站、联运站、换乘站、枢纽站、终点站、停车场、车辆段 区域站:是设在不同行车密度交接处的车站,设有折返线和设备。 联运站:可以同时供一条停车较多的管内运输线及一条快车线之用,是单向具有一条以上停车线的中间站。

28.能够根据站间OD矩阵计算,站间断面客流量和车站乘降量。 29.枢纽的基本概念

30.轨道交通枢纽的主要作用 轨道交通枢纽的主要作用

(1)轨道交通枢纽是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点,是实现交通方式转换、交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