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说,庄姬公主能想到的唯一能救她孩儿的人只有他程婴,因为“在家属上无他的名字”,兴许能这样逃过屠岸贾的斩尽杀绝。于是唤来了程婴,程婴起初是不愿的,担心即使逃出去了,屠岸贾也会逼公主说出其行踪,这样不仅自家性命丢了,赵氏孤儿也活不成。为了让程婴去得放心,庄姬公主自缢而死。程婴就是这样被“逼”上梁山的,他的悲剧人生由此揭开了序幕。他献出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杀死,忍辱负重养大了赵氏孤儿,在屠岸贾门下卧薪尝胆二十年。这是一种至仁至义的体现,更不用说还有公孙杵臼和韩厥这些与赵氏孤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牺牲是怎样的仁义。

到了《中》剧里,程婴的角色被张惕夫妇取代。张惕是大宋遗臣,伊达梅是他的夫人,除此之外,伊达梅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成吉思汗的旧情人。他们所保护的也不再只是一个大臣的遗子,而是大宋的最后一个王子。为了保住这个遗孤,张惕与程婴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值得关注的也是与《赵》最大不同的就是张惕的夫人伊达梅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牺牲,而将真相告诉了成吉思汗。

由此可以看出,改编后的《中国孤儿》在《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只是人物名称和场景设置上有很大差别,就是整个故事情节、发生时间和创作意图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纪剧讲述赵孤从出生到报仇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地点也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变化。而在伏剧中,孤儿一直是个婴儿,没有成长过程,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同一天同样一个地点. 纪剧中紧张暴力的纯正的仇杀故事,到了伏剧中,则在血腥杀戮的气氛中弥漫着浪漫爱情,并且以儒学与文明最终战胜野蛮。

伏尔泰深受孔子的影响巨大,他在《风俗论》中写中国法律、风俗时这样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时代。”⑨由此可见他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推崇达到了怎样的

见伏尔泰《风俗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

程度。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借张惕夫妇宣扬仁义思想,把纪剧中紧张暴力的纯正的仇杀故事,变为以儒学与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使全剧在血腥杀戮的气氛中弥漫着浪漫爱情。

四、陈凯歌同名电影《赵氏孤儿》的全新解读

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起源与传统相比,中国是一个悲剧文化欠缺的国度,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思想和伦理本位观念的深刻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有限的悲剧艺术资源中,《赵氏孤儿》是为数不多的不可复制的艺术经典之一。诚如范希衡老先生所说:“迄今为止,它是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享有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光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将《赵氏孤儿》、《窦娥冤》并提,指出“剧

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8〕

《赵氏孤儿》的研究已经不是一时之事了,无论古今,无论中西,人们对它的改编与研究的热情始终不变,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通过主题的变化、人物的安排及命运的改变等重新设置来完成对人性的张扬。

(一) 主题的变化

在之前的《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中,都有明显的主题——复仇,复仇是赵氏孤儿从一出生就要肩负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活着的任务就是复仇,而在影片中,复仇的主题被弱化了,庄姬死前,求程婴把孩子带出去时说“将孩子养大,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就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 公孙杵臼直到死都未说让孩子复仇,只是说“对得起赵家了”。 (二) 人物的安排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程婴的妻子这一角

范希衡.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中国比较文学(第四期).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年

10

色,《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只提到了赵庄姬,而电影却让两位地位悬殊的母亲同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她们将母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庄姬为了保住赵家的后代,为了自己的孩子跪求韩厥并自杀; 而程婴妻看上去有点自私,埋怨程婴怎么把一个祸给带到了家里,官兵来搜孩子时,她毫不犹豫地将赵家的孩子交出去,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愿意听从丈夫的安排跟着公孙杵臼走。但等屠岸贾来要孩子,问她为什么抱着赵家的孩子时,她出于母爱和同情心说“这 孩子可怜,没爹没娘”,影片中她只是一个普通母亲,没有多高尚的品格,但当她母亲的天性展现出来时,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在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屠岸贾了,看过《史记·赵世家》或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人,都会对屠岸贾咬牙切齿,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为了寻找赵孤,竟然可以狠心到要屠杀全国婴儿,但人性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就算是奸诈狠毒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当他怀疑孩子是当年的赵孤时,内心有过挣扎,看着战场上被敌兵围困的孩子他本不想救,可是当听到赵孤的一声“干爹,救我”时,他愤然前行,将敌兵杀退;看着眼前日夜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感动了; 当赵孤和程婴来找他复仇时,他也曾说“你们走吧”,当他与赵孤一剑相向时,他也让了赵孤,他的身上也有父爱的显现。15 年的父子情对他和赵孤来说不是一下子能抹杀掉的。

电影版《赵氏孤儿》对原故事或戏曲经典最重要的改编可看作陈凯歌试图通过更接近现代人的伦理观和思维特点去改编。在电影中,程婴是步步“被抛入”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程婴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变成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但这一形象似乎更为可信可感。就此而言,电影版的《赵氏孤儿》更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理味道。它更关注更具超越性的人本身,而非偏狭的“忠臣”,这样的

11

改变是富有创意的,更人性化,也无疑更能为现时代人所理解。

悲剧文学的结尾未必是残缺式的,皆大欢喜的“团圆”与无边无际的“苍凉”是悲剧文学的两种典型的结尾。但在中国这个极度重视“大团圆”结局的国度里,即使是悲剧,也希望出现圆满的结局,正如朱光潜所言,“人心中普遍有一种变悲剧为喜剧的自然欲望”11,所以赵孤最后还是报了仇,这是世人所希望看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根深蒂固。鲁迅也曾说过:“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9〕赵孤的一生恍如一梦,倘若他没有实现复仇,他的一生将是残缺的,梦碎了而无影踪。

【结束语】 赵氏孤儿的故事表现着中华民族为正义、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不妥协的、不惜任何牺牲的,是有耐性、有智谋的,是充满信心而于惨痛气氛中具有乐观色彩的。对于赵氏孤儿的研究与改编也将会继续下去,每个时代都会用自己的眼光解读出其蕴含的深意。 参考文献:

[1] (美)汤普森( Thompson,S. ).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2][3]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吴敢.《曲海说山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7] 庄汉新 邵明波.《中国十大经典悲剧故事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8月.

[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10重印),第251页.

1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9页

12

[9]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5页.

[10] 张丛皞.《谈影作<赵氏孤儿>对原著的超越性》〔J〕.电影文学,2011年07期.

[11] 兰桂平.《论伏尔泰<中国孤儿>对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改编》〔J〕.文学评论.

[12] 张起.《<赵氏孤儿>文本流传及主题流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3] 袁棠华.《人性的重新解构——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对元杂剧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