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 “赵宗灭乎,若号; 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 “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 “立与死孰难?”程婴曰: “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 “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 “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⑤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 赵氏孤儿何罪?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居十五年⑥,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 “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至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 “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

有关下宫之难的爆发背景及详细原因,可参见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8——110页。 ⑥

此处可理解为赵孤长大报仇时间,但有争议,一说是隐匿山中20年长大后报仇,可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251页。

5

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 “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 “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 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5〕

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把赵氏孤儿故事从起因、阵线、代表人物、发展过程直到结局,来了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具有了进步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还比较生动地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屠岸贾等人物形象。 4、元杂剧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的改写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也更突出了人物的善恶是非。有几个细节是以往的历史叙事中所没有的,一个是将《史记》中的“他人婴儿”⑦改写为程婴的亲生儿子,再一个是写屠岸贾命程婴拷打公孙杵臼,这样写的效果,就是突出了公孙杵臼在肉体上受到的摧残和程婴在精神上受到的煎熬。至于复仇,倒并非叙事重点,甚至在传统戏曲演出中,常常也只有“搜孤”、“救孤”而已。

有资料证实,作家纪君祥在创作时,故意修改了原来流传故事中赵氏孤儿得救后隐居山中长大的细节,把这个细节巧妙地换成屠岸贾误将赵氏孤儿收为义子,而酿成他最终的杀身之祸,这个细节的改换,使全剧的线索更加分明,情节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地表现了作家为弱者、善者伸张正义的强烈用心。〔6〕

这之外还有一些细节改动包括把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

⑦ “他人婴儿”之说见之于司马迁《史记》:“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6

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

二、纪君祥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

元代戏剧家纪君祥,为《史记》中所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中描述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的狭义行为和无价的友情感动,把这段故事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剧的剧情为:晋灵公时,武将屠岸贾专权,因私仇杀了赵盾满门,公主驸马自杀,赵氏门客程婴冒死救出赵朔之子即赵氏孤儿,守门大将韩厥放走程婴后自刎以灭口。随后程婴献出了亲身儿子替孤儿送死,老臣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保住赵氏唯一的血脉。程婴又让孤儿认屠岸贾为义父,待孤儿长大成人后,程婴以画卷说明事实真相,终于为赵氏一门和死去的义士复了仇,孤儿复赵姓,荫袭赵家原来的爵位;韩厥的后代仍然继为上将;赏赐给程婴田庄,以表扬其义勇行为;给公孙杵臼立碑造墓,以示厚葬。恶人受惩、仁义之士受奖赏和褒扬。通过纪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梗概,我们可以看出,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所提供的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艺术虚构,把整个故事讲述的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悬念,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发展中,将扬善惩恶、褒奖义士、“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渗透于其中。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伏尔泰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 《赵氏孤儿》是元明以来的经典悲剧中最叫座的一个,其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不仅表现在七百年沧桑,它始终是杂剧、清中叶至今的京剧和众多地方剧种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代表剧目,同时,它也是中国戏剧最早走出国门,走向欧洲和世界的一部饮誉全球的优秀作品,这部中国戏剧的典范之作早在18世纪初叶就成为广受域外人民欢迎的世界戏剧名著。〔7〕

1753年至1755年,法国大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伏尔泰将《赵

7

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从剧情结构到艺术形式都做了全新的创作,其中尤以人物变化最为突出,时间改在宋末元初,地点则在北京。

《中国孤儿》剧情为: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攻陷北京,宋皇临死前向大臣张惕托孤。成吉思汗为斩草除根四处搜捕大宋遗孤。张惕决定以自己亲身儿子冒名顶替大宋遗孤,其妻伊达梅虽然支持丈夫救孤,但强烈的母爱又使她拼死反对丈夫的决定,最后她竟向成吉思汗道出实情,以求保住儿子一命。早期成吉思汗流落北京时曾迷恋伊达梅并向其求婚遭但拒绝,现在便以其夫、其子和大宋遗孤的性命要挟,再次向伊达梅求婚。伊达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征服者的逼婚,并积极投入救孤活动中。与此同时,已被捕入狱的张惕面对征服者的严刑拷打坚决不屈服。伊达梅在救孤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决定与丈夫一同自刎以报宋皇,成吉思汗又震惊又羞愧,终于下令赦免张惕夫妇,并收大宋遗孤和张惕之子为义子,并恳求张惕留在宫中以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教化元朝百官。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不仅在剧情设置上与《赵》剧有很大不同,人物安排上更是完全不同。《赵》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代表邪恶的屠岸贾,代表正义的程婴,以及公孙杵臼、韩厥、魏绛等,而《中》剧中的中心人物从屠岸贾变成了成吉思汗,从程婴变成了张惕与伊达梅夫妇,他们无论是身份还是性别都有了改变。但是无论人物设置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负责宣扬儒家伦理。换句话说,他们是剧作者用以传递儒家观念的媒介。只是这种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程度以及传递内容因主观需要而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看程婴这个人物,他一出场便说道:“自家程婴是也,原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⑧不禁要想,为何赵氏孤儿会被托付给这么一个草泽医生?戏文第一折

臧晋叔.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曲选(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