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训诂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例句,一属“居然”条下,一属“势居”条下,此盖终审失照之误也。

四、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 1、由时空因素造成的:

(时)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空)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2、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讹、误、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3、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如:《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出《朝野佥载》:“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按:这一则故事表明,在唐代“狄”字还有人写作“ ”,否则,卢献就不会这样嘲虐狄仁杰了。俗字中,“火”常写作“大”、“犬”,《碑别字新编》42页“狄”,《魏李蕤墓志》作“ ”;《魏李彰墓志》作“ ”。“秋”,《齐李清为李希宗造像》为“ ”。“灾”,《齐申狞墓志》作“ ”。而“犬”则有时写作“火”,如“然”《魏元肃墓志》作“ ”,《隋梁坦墓志》作“ ”。 《龙龛手镜》,(辽)释行均编,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

《碑别字新编》,秦公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

《广碑别字》,秦公、刘大新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岳麓书社1995年。 《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著,中华书局2000年。 《敦煌俗字典》黄征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父】【李耳】

《方言》卷八:“虎,陈魏宋楚之间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李耳。”郭璞注:“虎食物,值耳即止,以触其讳故。”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九“风俗考下”记湖南永保土人方语:“虎曰力,父曰阿把,母曰阿捏。”今土家语称虎为li,即“力”,公虎为lipa,即“力把”,母虎为linie,即“力捏”。Lipa / linie正与“李父”、“李耳”古音相当。 避讳:

禁忌语是各种语言都有的现象,但只有中国有避讳学,它是汉文化伦理学上的繁文缛节与汉语语音特点相碰撞的产物。

陈垣:“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周礼·春官下》:“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玄注:“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讳,本指已故帝王或尊长之名,后来生人之名也称讳。顾炎武《日知录》卷23:“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说

文·言部》:“讳,忌也。”《广雅·释诂》:“讳,避也。” 就范围而言,有公讳(国讳)、圣人讳、家讳。 就程度而言,有正讳、嫌讳。

就方法而言,有替代、空字、变形、缺笔、改读音等。

一、替代:1.同义替代《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2.同音替代。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三“历朝避讳字宜改正”条中举了不少避讳字,初始以同训字代之,近世以声相近之字代之。”

二、空字:空缺讳字。韩擒虎--韩擒;观世音--观音。 三、变形:改变或增减原字偏旁。泄--洩;绁--絏;氓--甿;昬--昏;丘--邱。

四、缺笔:不写出讳字最后一笔。 五、改读音:司马谈--赵(谈)同;

五、训诂的基本方法 通过词的外部形式探求词义

书面形式--(记录词的)字形--字形分析法 口头形式--语音--语音分析法 (一)字形分析法(以形索义)

陆宗达:“古代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的,古代口头语言早已消亡,汉字就成为了解古代汉语的枢纽。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

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训诂方法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 例如:臣——宦—— 臧

“臣”《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本为竖眼,指男性奴隶,《尚书·费誓》:“臣妾逋逃。”

“宦”,《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家奴 。《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臧,从臣、戈,牀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从甲骨文看,此字从臣从戈,它的本义应是古代战争中被俘为奴的男性。晋灼注《汉书》:“臧获,败敌所被虏获为奴隶者。” (二)因音求义 1.破假借 例如:涂--除

《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 涂月即除月,谓岁将除去。 涂 《广韵》同都切 中古:定母模韵 上古:定母鱼部 除 《广韵》直鱼切 中古:澄母鱼韵 上古:定母鱼部 2.推求理据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释名·释床帐》:“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例:登--凳

《释名》:“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