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坚快乐作文及案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李白坚快乐作文及案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师:谁能用几句话说说,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这么可爱的石榴,以及它的形状和颜色。

生:第二节课铃声响了,马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个石榴,这个石榴真漂亮,圆溜溜的,红红的,像妹妹的脸蛋一样可爱。 师:评一评,你认为怎么样? 生:我觉得还可以。

师:还可以怎么讲,能说具体点吗?

生:他讲了什么时候,是谁带来的石榴。还讲了石榴的形状和颜色,用了比喻句,很形象。

师:你听得很认真。

生:我有补充。马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从包里拿出一个石榴。 师:你不仅观察仔细,还能认真听同学发言。真会学习。 师:这么可爱的石榴想尝尝吗? 生:想 (异口同声)

师:在品尝之前,我想问问,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石榴,心中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这么漂亮的石榴一定很甜吧。 生:我想味道一定好极了。 生:一定是酸甜可口。

师:好吧,开始品尝吧。(于是,我借了一把小刀把石榴皮划开,举起剥开的石榴)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石榴籽,有什么话要说? 生:无数颗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很团结。 生:像一粒粒牙齿。

生:不美。我觉得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更恰当些。

师:“像晶莹剔透的珍珠”这个比喻不仅恰当,而且有美感。可在石榴籽不仅是透亮的,它还是红是色的,该怎么说呢?

生:石榴籽红中透亮,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师: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马上吃一颗尝尝是什么味道。 生:谗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师:好吧,那就开始吃吧。(我把掰出来的石榴籽分给孩子们品尝。) 师:提出问题:老师发石榴籽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感觉如何,品尝后觉得味道怎 样?

生:当老师发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接过石榴籽,连忙塞进口里,真甜啦!

师:真是个小谗猫。

生:当老师发给我时,我连忙伸出手把石榴籽捧在手里,想快点品尝,可我又少不得吃,因为只有几颗,一口就可以吃下去。于是我拿起一粒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红红的汁水流出来,顿时,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直冲喉咙,真舒服。 师:你还真是个美食家呢!知道用心去品尝。 生:味道美极了,真是美味佳肴。

师:味道美是可以的,但不能说是佳肴,佳肴是指丰盛的菜和饭。

(学生大笑)

师:我们这是从哪个方面来讲石榴的? 生:味道。 (板书 味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干了什么? 生:看了石榴的形状和颜色。 生:还吃了石榴。

生:说了吃石榴的动作和心情。(板书 心情 动作)

师:对。这节课,我们既欣赏了石榴的外表美,又品尝了它的味道,还讲了自己吃石榴的动作和心情。

师:真是越学越清楚了,还有补充的吗?

生:石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什么时候见到的? 师:老师补充一点,我是怎么把石榴剥开的?

生:老师借用桂乃星的小刀在石榴皮上划了一个口子,然后用手剥开了石榴。 师:观察非常仔细。非常真实。把我们亲眼所见的、亲口品尝的写下来,这样的作文是非常真实的也是最可信的。因此我们要写真实的作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

生:观察了石榴的形状、颜色,还品尝了石榴的味道。 师:这节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想写下来吗? 生:想。

师:觉得难写吗?

生:不难。(有学生开始动笔写了) 师:用什么题目?

生:我用《快乐的语文课》做题目。 生:我用《我喜欢的石榴》做题目。

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刷刷地写起来,下课铃响了,没有一个学生要下

课,就连平时最不爱写作文的几个学生也没停笔,生怕落后。半小时后,就有学生完成了。

从后来批改的情况看,整体来说,这是一次最好的习作。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感情真实。

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作文课,学生们不仅愉快地完成了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学生

们发自内心的我要写的意识,而不是老师强迫着写的。这样的作文是学生能触摸到的,是他

们亲眼所见,亲口所尝,是鲜活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能真实地抒发内

心的感情。有学生在文中写道:这真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啊!有学生这样写:这是我吃到的

最甜的石榴。还有的学生这样写:今天,我不仅品尝了酸甜可口的石榴,还上了一节开心的 作文课。

“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用眼睛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习惯,强调

学生作文要表露真情实感,强调写的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课标”没有对学生过高的不切

实际的要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生活。我为自己课前的更改内

容感到欣喜,为学生提供了能实实在在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真真切切地表

达自己情感的活生生的材料。愿那红红的石榴,甜甜的石榴永驻学生的心田,也愿那红红的

、甜甜的石榴永远驻在我的心中。 学 会 感 动

一、课前絮语:为什么要 “哭泣”?

最近,我注意起了学生“哭泣”的现象。我发现,他们受到伤痛了,就哭;受到委屈了,就哭;被老师批评了,就哭;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就哭;考试考砸了,就哭;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

我想,学生心里多数装的是自己,故“哭泣”的原因也多数是为自己。 不料,我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学生的反对。他们说:“不!在电视里看到英雄牺牲时,我们也要哭的;在书里看到伤心的情节时,也要哭的;还有,看到爸爸,妈妈哭了,也要哭的。”

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学生的情感世界原来是丰富的,心里既装着“我”,也装着“别人”。能为别人而“哭泣”,说明他们的“情商”并不低。 令我纳闷的是:前不久,请学生写《一件让我感动的事》的时候,他们就转动着笔杆说“没啥写”,憋出来的文章内容大都是“老师(也有写父母)深夜背我上医院”或者是“老师深夜给我来补课”的一类内容。要知道,我记忆中好象没背过他(她)上医院去,也没有在晚上去他们家补习过功课呀!

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没有让学生感动的人或事了呢?原因大概有三:要么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没有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要么是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麻漠不仁;要么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本身有问题。

我又考察了学生的“哭泣”现象。发现学生的“感动””都是被“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牵引出来的。而学生若远离着《一件让我感动的事》,他的情“感”是平静的,一点也没起波澜,怎么会“动”起来呢?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方法。我想,既然孩子们能被电视上,漫画里,图书里的人物和情节感动不已,我为什么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抽出长长的回忆思绪,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中间学会感动呢?

我布置学生去寻找能感动自己的文章,在自己被感动的语句下划上横线,所选文章不要太长,1000字、2000字左右的最好。 二、课堂教学:奶奶情结

我找到一篇《给奶奶的红手套》。文章写小男孩和他的奶奶之间的故事。每晚,祖孙俩相拥而眠。春节的前几天,奶奶赶着给睡觉不安生要蹬被子的孙子做红肚兜。孙子看着奶奶粗糙干瘦的手吃力地穿针引线,萌发了用积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手套的念头??

孩子们听故事总是很乖,不出声。我继续读下去:

“这天放学后,??孙子用自己全部的零花钱八元四角八分钱给奶奶买了副红手套,他高兴地喊着‘奶奶’向家飞奔去??,可是奶奶没有答应他,奶奶心

脏病突发,在医院抢救??孙子在病床前哭喊着抓过奶奶干瘦的手:“‘奶奶— 你看 —我给你买了手套!’奶奶吃力地举起了手, 抚在孙子的脸上,不动了??”

读到这里,酸楚的感觉顺着鼻腔和喉咙落到我的肚子里,我仰着脸,听凭眼珠从眼眶里滚落下来。。 教室里安静得很。

“唐雪莹哭了!唐雪莹哭了!”顺着声音找去,她伏在桌上,把头深深埋进胳膊里,剧烈地抽颤着小小的身体,象一抹小小的波浪。我走过去,弯下腰,抚摩着她,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抹小小的波浪卷起了潮头:孩子们有的眼圈红红的,低下了头;有的看看我,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也有的惊诧地望着我,不知怎样才好。 教室里静寂了两分钟。

我轻声要求大家交换传阅带来的文章,每人至少读五篇,要注意仔细阅读划有横线的语言。

教室里除了书页翻动的声音,几乎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了。我轻轻地流动在座位之间,他们在阅读着这样一些文章《信任》《美丽的吻》《一个女市长的遗愿》??注视的眼神仿佛要把文章中的人放进心里去似的??我想,“感动”实在是不需要做什么定义的,只要你的心走进文章里,就能感动起来;我又看到学生在轻轻地划着横线,想来这些语言里的感情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读完文章,我让大家静思三分钟,想想一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往事。

这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让我感动的二、三事》为题。30分钟写作时间。每件事不要写得长,100字200字都可以,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并且给每件事情写上题目。

孩子们默默地点了点头,伏下身子就写起来。不多一会儿,学生就都把作文交上来了。

正当我欣赏在孩子们的作文时,有人“咚咚咚”地跑了上来:“桓老师,可不可以把本子还给我?我还想再写一件事??” 三、读读同学们写的精彩片段 美丽的婚纱裙 三年级 唐雪莹

小时候,我很喜欢把花布盖在头上问外婆:“我像不像新娘子?”外婆笑着说:“像!,像!我们莹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子。”

我五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外婆给我买了一条雪白雪白的婚纱裙,在裙的下边有一圈美丽的小花,胸口还有小珠子串成的花,我非常喜欢它。外婆说,等莹莹长大了,做新娘子的时候,她会送我一条真正的婚纱裙。

但是三年前,外婆得了癌症,离开了我们,我再也穿不到外婆给我的婚纱裙了。

以前的那条婚纱裙已经小了,不能穿了,可是我还把它放在家里。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纱裙,因为,它是外婆送我的。 天天一元钱 四年级 张煜

小时侯,我不肯好好吃饭,奶奶很着急。就对我说:“你一天里,把三碗饭都吃完,奶奶就给你一元钱。”那时侯,一元钱是很了不起的。为了能拿到这一元钱,我每天把饭都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