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系列文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系列文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往的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者取消了大部分集体活动时间,把学习内容都投到区域活动中;或者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提供给孩子大量的学具,却疏于指导,让孩子在活动区中放任自流;或者把区域活动当成教师技能、手工制作的展示平台,教师设想计划多,固定多,变化少,幼儿动手动脑少,活动中摆脱不了师传生受的影子,因此忽略了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真正教育价值。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设置在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下,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科技探索园”:用筷子夹珠子种子、扣纽扣、系鞋带、编辫子、织衣服、缝衣服、榨果汁等;“计算区”:用小石头数数、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做时钟、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筒做成双响筒,竹块做成快板,啤酒壳做成响铃,奶瓶做成腰鼓等进行打击乐;用树叶、芭蕉叶、牛奶罐、报纸、包装带、袋子等做成各种服饰进行表演;“动手区”:用干花、干草制作贺年片、用种子粘成各种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种物体形状、制作小陀螺等;“科学区”里提供树叶变色、物体沉浮、用品弹性、饼干面包桔子皮食物发霉等等。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另外,还利用楼梯转角等开设“私秘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上《我长大了》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形象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以及在一年12个月中的数字概念,我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多种设计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活动室的后墙上制作一棵生日许愿树,孩子们一起动手用绿色棕色卡纸、即时贴等制作了一棵大树,树上12片树叶,一片树叶代表一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月份把相片贴在相应月份的树叶上,这样谁几月份出生的就一目了然了。从中,孩子们不仅直观地获得了年和月的概念,还可以寻找出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同伴,同时也可以比比看,谁的生日先到,并学习统计哪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个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到了孩子生日那天,他就会到许愿树前许个愿,并让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贴到自己的相片旁边,同时,他还会得到全班小朋友为他制作并签名的生日卡。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杨树、桃树、柳树、银杏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教室边角摆上假的树木;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如:美丽的春天来了,大家会把各种树叶,小草、昆虫、小花带到班上,做出漂亮的画面、、、、、、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

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 、、、、、、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 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三、 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这个环节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二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主动参与。幼儿自主选择“我想玩什么”并主动探索学习。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主张教育者以学习的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正适合幼儿发展的需求。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昌哲小朋友不满足于用手心印手掌,他还想出将小手握紧,用拳头印画,过了一会儿,他还想“如果用拳头的侧面印,不知会是什么样子”竟然变出了一个“小脚形状”,旁边的燕燕说“少了脚趾头”,“要不,我们用手指头蘸颜料点5个吧。”“哈哈,我的小手可以印出小脚了。”整个活动中,他们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手印画的快乐中。又如:在让幼儿尝试“用脚撒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