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有少许的活动能力。但是,在两个生理弯曲的交界部位,是应力相当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生外伤。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胸腰段,即在第10胸椎至第3腰椎的范围内,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范围。

颈椎骨折的发生率要大大少于胸腰段骨折,但临床上仍然经常会遇到,当然,脊柱骨折也可以发生在脊柱的其他部位,如胸椎、骶椎等。由于脊柱周围的复杂结构,因而骨折时常常会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损伤,以颈椎骨折特别多见,胸腰段骨折时也并不少见。脊柱骨折的分类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其依据是暴力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在此不作详细讨论,而只是简单介绍一些手术指征方面的情况。脊柱手术有两个基本的目的,一是恢复脊柱的序列和稳定性,二是解除脊髓和马尾所受到的压迫,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手术指征得掌握就取决于两个相似的依据,一是脊髓受压和损伤的程度,二是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

保守治疗

脊柱稳定性不受影响,且脊髓没有受损者,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做手术者,需要采用保守治疗。例如,胸腰段锥体前缘的单纯压缩性骨折是最多见的脊柱骨折,压缩不超过锥体前缘原有高度的1/3者为稳定骨折,可以保守治疗。

?胸腰段稳定的椎体单纯压缩骨折临床处理大致有三种方案:第1种是卧硬板床休息,1周后疼痛减轻时开始背肌练习;第2种是仰卧硬板床,逐步垫高骨折处做逐步复位,然后进行背肌训练;第3种是足部悬挂法或双桌法一次性复位后做石膏背心固定3-4个月,石膏干后开始背肌训练。笔者建议争取较好的复位,以免因局部成角畸形虽不影响愈合,但往往以增加腰椎前突弧度为代偿,结果使腰骶关节前倾角增大,造成腰骶部不稳,可引起慢性下腰痛。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躯干肌萎缩,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防止下腰痛。

第一阶段:不做复位及固定时,卧床数天,局部疼痛减轻时即开始背肌、腹肌的练习。做石膏固定时,石膏干燥后开始做卧位背肌练习。此期以无痛的等长收缩为主,辅以四肢的主动运动。

第二阶段:第2-3周时疼痛基本消失,可开始做背腹肌的等张练习,先做仰卧位挺胸、俯卧位抬头等动作,以后加仰卧“半桥”,俯卧抬腿等练习,至无痛时再加仰卧“桥”、俯卧“燕式”等练习。有石膏者可在石膏内做仰卧抬头、抬腿、挺起臀部等练习。4-5周后如做卧位练习时无痛,可在石膏或支架保护下起床站立行走。由卧位起立时,先在床沿上俯卧,一腿先下地,然后撑起上身,再放下另一腿撑起上身成站立位,中间不经过坐位,以免腰部屈曲。由站立位卧下时按相反顺序进行。骨折基本愈合后才可取坐位,仍需保持腰椎前凸,避免弯腰驼背的坐姿。

第三阶段:骨折愈合,石膏去除后做进一步的腰背肌及腹肌练习以及腰椎柔韧性练习。腰背肌练习应与腹肌练习结合进行,以保持屈、伸肌平衡,改善腰椎的稳定性。

骨折部遗留成角畸形时,愈合牢固后更应着重加强腹肌,以控制腰椎前突弧度,防止下腰痛。腰椎活动度的训练在于屈曲、后伸、侧屈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旋转动作的训练,胸腰椎骨折后还需终身注意各种相关动作时腰背部所持的正确姿势。

颈椎骨折保守治疗者有时需先行卧位头颅牵引3-4周,然后再以头颈胸石膏或支架固定3-4个月。牵引期时应注意全身情况,在不影响颈部的前提下,加强四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应增加瘫痪肢体主动活动的冥想练习。截瘫而不能手术者牵引时间需长达2-3个月,此时除加强护理外,四肢的被动活动和冥想练习是极为重要的,有利于提供良性的刺激信号,促进精神功能的早日恢复。改用头颅胸石膏固定后,病人一般已可下地活动,此期以四肢主动运动恢复体力为主,再加上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可增加石膏内的耸肩、头部前屈、后伸、旋转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第三阶段石膏去除后,开始做头颈部活动度的恢复性训练以恢复头部活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手术治疗

不稳定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脊柱外科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脊柱外科手术思路与手术方式与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能够做到彻底的减压与足够的稳定,术后一般无需再用石膏固定,颈椎骨折术后也能局限的颈部保护性支具代替沉重笨拙的头颈胸石膏固定。

康复治疗的分期与神经受损及恢复的速度、程度有关。

不伴有神经损伤,或仅伴有局部的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1周为第一阶段,进行腹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及四肢的主动运动。术后2-3周疼痛已基本消失,进入第二阶段,可进行小幅度的腹背部肌肉等张练习,但仍然禁止做主动翻身动作,这个动作将引起脊柱的旋转,影响内固定的稳定性。术后二三周以后进入第三阶段,可开始逐渐下床活动,下床动作与前述保守治疗者相同,并增加腹背肌肉的主动等张收缩。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术后3个月以内,脊柱活动度的练习仍宜控制在小范围内,并且仍然禁止做主动与被动的脊柱旋转动作。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开始大幅度的脊柱活动度训练与旋转活动练习。

截瘫者术后1-2周为第一阶段,术后3-12周为第二阶段,12周以后为第三阶段。由于无法进行主动运动,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全身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度活动,并做肌肉的被动拉伸动作,活动应自远端向近端逐步推进,以期从外周向心性提供良性的神经刺激信号,这种活动需要长期进行,有时甚至需要维持终身。骨折愈合后可在支具或其他器械的保护与帮助下下床活动。

骨盆骨折后的康复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通常由直接暴力造成。移位的骨折片可能会刺伤其周围的血管、神经、输尿管、尿道、阴道、膀胱、直肠等结构,造成严重的合并损伤或开放性骨折;骨盆本身的血供非常丰富,骨折后出血量可达1000-2000毫升以上,

造成失血性休克。而且,骨盆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病人常常伴发有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如肝破裂、脾破裂、脑外伤、血气胸等。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治疗的第一任务是抢救生命,先治疗肝脾破裂、脑外伤、血气胸等会直接危及生命的病情。在血容量补充足够的前提下,骨盆骨折本身不会直接致命,因此应留待病人情况稳定以后再予处理。即便对于不伴有其他损伤的骨盆骨折,手术也应于伤后7-14天之间进行,早于7天,会发生难于控制的出血,晚于14天,则愈合反应已经开始,骨痂会影响复位,3周以上的骨盆骨折不应再奢望做到解剖复位。

手术指征得掌握和术后中能否成功复位并做内外固定有赖于三个因素:对骨盆环力学性能的理解、对创伤暴力的分析和对骨折分类的判断。复杂的骨盆骨折需要从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分阶段的复位内固定,术前计划的重要性和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骨盆骨折是对创伤骨科医生的考验,其手术也充分体现了医生的技术水平。

手术的目的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当有髋臼骨折时还需恢复髋臼的解剖位置。但是,重建后的骨盆环稳定程度是很难评估与表述的,最权威的判断当然来自手术的外科医生。因此,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务必有手术医生的参与,以决定卧床时间的长短与负重恢复过程的安排。

根据不同的情况,卧床时间可能短至1-2周,也可能长达3个月以上。这带来了康复方案的不确定性,但原则是不变的,无论处于哪一阶段,康复治疗都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保持体能、训练肌肉和锻炼关节活动度。骨盆骨折后总体康复方案的制定首先在于体力的维持与全身情况的改善,训练的重点在于髋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与维持,以及腰腹肌与髋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训练,具体方法详见前述相应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