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而坐低登、自行洗脚、穿脱裤子袜子等动作由于对髋关节活动范围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半年以后才可进行。如有摇摆床,则病人第3天以后就可以做站立训练,并逐渐步行;如没有摇摆床,则应训练病人学会在维持髋关节无过渡活动的情况下下床站立,一般在术后2-3周时进行。此后的锻炼与髋部骨折后康复第三阶段大致相同,但关节活动的训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人工关节脱位。

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需承受较大的应力。自股骨粗隆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称为股骨干骨折。股部的肌肉丰满强大,大腿中段横切面骨骼与肌肉之比约为1∶30,由于肌肉附着后的牵拉作用,股骨干骨折后往向前外侧成角,而很少有无移位的股骨干骨折。

保守治疗股骨骨折耗时耗力,会给病人带来较长时期的很大痛苦,且最终结果往往残留一定程度的伤残,因此目前已基本放弃不用。股骨干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内固定可采用各种动力加亚钢板、交锁髓内钉,γ钉等,一般都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即便是无移位的股骨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最终效果也要明显优于髋人字石膏固定。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当天或第2天即可开始肌肉等长练习,以及踝及足部运动练习,并尽早理疗,以帮助消肿、减少肌肉的纤维化和粘连,为以后的良好功能恢复创造条件,理疗时间不要迟于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以后,疼痛反应消退,可开始在床上活动膝、髋关节,做髌骨上下、左右被动活动,可在膝关节下方加用枕垫,在增加膝屈曲度的姿势体位下做主要伸膝练习,同时要定时取出枕垫,以防止垫枕时间过长髋关节屈曲挛缩.锻炼时有时可做90°-90°位置动作(髋、膝关节都屈曲90°)。肌肉练习以等张收缩为主,辅以等长收缩;其中,股四头肌的等长和等张收缩是极为重要的。根据病人全身情况、伴随损伤和依从性,术后5-6天时可开始扶双腋杖或行走支架行走,合作性较好的病人都可部分负重(10-15千克),并于2-3周内逐渐增加负重量,在2个月左右进展至单手杖完全负重行走。

由于股骨附近血管丰富,股骨骨折时出血量可多达1000毫升,有时在骨折附近组织处形成血肿,手术中应清楚这些血肿。否则,血肿之后会形成纤维组织造成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受损,特别是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引起股中间肌粘连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尤为严重。股折越靠近膝关节,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也就越严重,必须注意预防。故术后应尽早做物理治疗,促进血肿吸收,减少粘连形成。伸屈膝关节机群的肌力练习与髌骨的被动活动也应尽早进行。

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是人体中体积量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它在人类的直立行走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以及胫骨近端骨折。除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外,其余类型的骨折都累及到膝关节的关节面,属于关节内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除了少数无移位的骨折外,膝

关节周围骨折一般都有移位需要手术治疗,使移位的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并遵循AO原则进行稳固的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平台的塌陷,造成骨质的缺损,手术时常需植骨。髌骨骨折按照张力带原理实施内固定后,常可早期负重活动,但粉碎严重,无法有效固定者则另当别论。股骨和胫骨在靠近膝关节的部分膨大成分干骺端,其骨质以骨松质为主,骨折后任何内固定都无法即刻恢复其生物力学性能,手术的目标是恢复其早期不负重活动的能力,以保全膝关节的活动功能,负重活动则需骨折愈合后方可进行。

手术后当天即应开始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是最早应用连续被动活动原则训练活动度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待疼痛减轻,即应尽早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也有作者主张在术后即刻,麻醉仍未苏醒时,即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可借以消除疼痛反应,效果也很好。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粉碎不严重的髌骨骨折一般都能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这样可以允许病人在术后第1周时即下地负重行走,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康复,术后4周左右可恢复社会生活。对严重粉碎的髌骨骨折难以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者,在术后4-6周骨折可以愈合,待骨折愈合后进入第三阶段。股骨髁上与髁间骨折在术后8周左右可以开始部分负重练习;此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进入第三阶段,争取在术后12周左右重返社会生活。虽然同样是干骺端骨松质,但股骨髁位于上方是施力,而胫骨平台则位于下方是受力者,因此胫骨平台与近端骨折后,负重时间要更晚些,在12周左右才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过早负重可能会造成胫骨平台的再次塌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第三阶段的其他康复措施都是相类似的,只是时间上要稍晚些而已。

胫腓骨骨干骨折

与股骨干骨折一样,除了无移位的骨折外,胫腓骨骨干骨折一般都有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但就最终效果而言,无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也要优于石膏固定。由于胫骨是小腿部主要的支持结构,腓骨所受应力很少,因此,手术通常只需作胫骨的复位与内固定,腓骨一般不需处理,这与前臂的尺桡骨骨折后需同时手术内固定是明显不同的。胫骨骨干是坚硬的皮质骨,骨折后应用DCP、LC-DCP、交锁髓内钉以及最新的生物型钢板等都允许术后的早期负重活动。必须注意的是,胫骨中下1/3处,是其血液供应的薄弱环节,骨折后容易发生骨不连接,特别要爱护骨膜,注意保存此处软组织的血供。

书后当天开始练习足、髁和髋的主动活动度,做股四头肌与胫前肌、腓肠肌的等长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1周后开始负重行走,进入第三阶段。

股骨干、膝关节附近与胫腓骨骨干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有相似之处,重点在于膝关

节活动度与伸屈膝肌力的训练。活动度练习中,连续被动活动是极为有用的方法。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是骨折的常见部位,对病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处理方案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功能恢复状态。踝关节与其他关节有明显的不同,它由3块骨及其韧带系统参与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节,在步行的不同时相,不仅距骨在髁穴中有前后的滑动与轴向德旋转,而是下胫腓联合还存在微动。平时临床上所说的踝关节骨折一般是指累及到内踝、外踝和后踝的骨折,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狭义定义。事实上,踝关节的解剖区域还包括胫骨端和距骨,其中,胫骨远端关节附近的粉碎性骨折被称为皮隆(Pilon)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但手术的难度较高;距骨骨折则是全身最容易发生骨折而又不愈合的四个部位之一,并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趾骨骨折足部的其他部位也都会发生骨折。常见的有第五趾骨基低部骨折,称为琼斯(Jones)骨折,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其他的骨如5块趾骨、14块趾骨、3块楔骨以及足舟骨、骰骨等都会发生骨折,一般无需手术,但有时严重的直接暴力作用后会产生明显的移位,并且多为开放性骨折,此时不仅要考虑骨折的问题,更要考虑软组织的问题。跟骨是一块非常奇特的骨,从外形看,它极其不规则,三维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有四个关节面,后面三个与距骨相关节,前面一个与骰骨相关节。从力学结构来看,它完全由骨松质构成,却要承担全身的重量,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在人类直立走以前,跟骨并不负担体重,它的承重功能完全是进化的结果。跟骨骨折也由此而成为一个复杂的骨折,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争议,不同的作者对于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最终的疗效仍然不甚理想。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最好是在伤后1周左右肿胀消退以后进行。

踝关节骨折同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骨折。幸运的是,目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各型的发生机制等基础问题都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已经确立了比较公认的标准治疗策略,经恰当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不太会后遗明显的功能障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踝关节骨折都会累及到踝关节的关节面,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充分的稳定性。手术指征一方面要看关节面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踝关节的稳定是否受到影响,稳定的无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疗,而不稳定的移位骨折最好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从而获得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踝关节稳定性的判断不仅要看骨折的类型,还要分析软组织的受损组织。当然,手术指征得掌握还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基础疾病、主观要求以及经济情况等。

对于康复治疗而言,只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不手术,只用石膏固定;二是手术后用石膏固定;三是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

采用保守治疗石膏固定者,遵循三阶段康复治疗原则。骨折经临床处理后即开始按RICE原则消肿。石膏内的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抓握足趾,及做膝、髋关节的全副

活动度主动活动。第一阶段时由于要消肿,病人常需卧床抬高患肢,对于体弱者要增加床上保健操的内容。第二阶段时要鼓励病人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并加强肌力训练,防止肌肉过渡萎缩。第三阶段时骨折愈合、石膏拆除,主要进行踝关节活动的恢复训练,可采用热敷等各种理疗方法与运动疗法。

手术后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仅能用于维持骨折块复位后的位置,但并不稳定,其康复方案与上述保守治疗者相同。

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足够稳定,可以允许早期不负重活动。手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肌肉的等长收缩,疼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踝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度训练,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足趾、膝、髋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1周左右可在之具保护下不地负重行走,术后4周左右逐渐开始部分负重锻炼,术后8周左右开始完全负重行走。由于踝关节得到早期活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关节僵硬,因此第三阶段康复将大大简化。

足踝部骨折必然会影响整个足部各关节与踝关节的功能,踝关节是一个复杂的关节,它向足背方向的活动称为背伸,向足底方向的活动则称为趾屈。此外,它与中足的其他关节联动,还可产生内旋、外旋、内翻、外翻等活动。康复的重点在于踝关节屈伸及其肌力的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负重行走的功能。

脊柱骨折后的康复

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保护胸、腹、盆内脏器的功能。椎骨的后方都有椎孔,相邻椎孔的上下缘以韧带相连后,形成椎管,椎管的内容物就是脊髓和马尾神经。脊髓的顶端部分与大脑是直接连接的,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脊髓都是大脑的延伸,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在向下行走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椎间孔就向外发出一对脊神经、广为人知的坐骨神经就是这样来的。由于发育上的原因,成年人在腰1以下的椎管内没有脊髓,而只有脊神经,这部分脊神经就是马尾神经。脊髓和大脑一样娇嫩,椎管的作用就是保护脊髓和马尾不受损伤。

脊柱的复杂结构还使之具有独特而奇妙的生物力学性能。在解剖图中,从后前方向观察脊柱,椎体从上而下逐渐加大,到骶骨上端最为宽阔,这一特点是脊柱适合体重从上而下逐渐增加的结果。力线以下的骶骨和尾骨,因承重骤减,体积亦迅速变小。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排列,而是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的弯曲使脊柱更具有弹性,可减轻行走的运动时的震荡,从而保护娇嫩的脑和胸腹腔脏器。脊柱的弯曲还与人体重心的维持有关。脊柱除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外,还有非常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两个椎骨间的连续相当稳固,运动范围很小,但各椎骨之间运动的总和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变得很大。脊柱可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脊柱各部的运动方向和范围,主要取决于关节突关节面的方向和形状、椎间盘的厚度、韧带的位置及厚薄等。由于解剖结构上的差异,脊柱的大部分活动功能都是由颈椎和腰椎完成的,而胸椎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