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物理复习 知识点强化训练——专题五十:浮力(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0中考物理复习 知识点强化训练——专题五十:浮力(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比较实验丙、丁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5)该同学还想探究“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用橡皮泥代替铁块,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橡皮泥做成“碗”状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漂浮在水面上; 步骤二:把橡皮泥从水中取出捏成团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下沉至杯底。

①橡皮泥第一次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

②由此该同学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其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而忽略了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考点二:阿基米德原理

1.在下列所示的生活和生产实例中(如图所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工作的是( )

2.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图乙是绳子拉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结合图象中的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金属块的重力为54N

B.浸没在水中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20N C.5~9s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不断变小

D.若在第6s末剪断细绳后金属块会上浮到水面上

3.如图所示,重5N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硬板MN上,容器底面积为300cm2,高度为25cm,

装有15cm深的水。一根原长为10cm的轻质弹簧EF吊着柱形木块刚好静止在水面上。弹簧上端E连接在固定不动的支架上,下端F连接在木块(不吸水)上表面的中心上。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长度每改变lcm,弹力变化量为1N.木块的重力为5N,底面积为50cm2,高度为20cm,若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为2cm时,木块此时所受的浮力为 N.现将水平硬板MN缓慢向上移动25cm时,容器对硬板的压强为 Pa(木块始终保持竖直方向,弹簧均在弹性限度内)。

4.已知木块A的体积为1×10﹣3m3,重力为6牛,与固定在容器底部的轻质弹簧相连,如甲图所示。现向容器中缓慢注水,直至木块A完全浸没并处于静止状态,如图乙所示。当木块完全浸没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对木块的力的大小为 牛,方向 。

5.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丝做一个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悬吊一个金属块,下面放一小杯。铁架台的支架上放置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框、小杯都不接触。

(1)首先平稳缓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但不与溢水杯底部接触,(如图甲→乙→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甲 F丙(填“>”、“=”或“<”)。

(2)然后再平稳缓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如图丁),可以计算出图丙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约为 牛,此时浮力的测量数值将比真实数值 (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 考点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上,如图所示,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10﹣4m3,然后在其上表面放置一个重4N的铝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g取10N/kg,ρ水=1.0×103kg/m3)则该木块( ) ①未放置铝块前,木块受到的浮力是10N ②木块的体积是1×10﹣3m3 ③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④放置铝块后,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了400Pa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④

2.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

中,橡皮泥静止后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ρ液甲<ρ液乙 C.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甲=F乙 D.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地甲>p地乙

3.小明按照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 在液体中。

(2)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h。用ρ液、ρ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则ρ液 ρ水(选填“>”、“<”或“=”),ρ液与ρ水、h及H的关系式是ρ液= 。

(3)小明做了五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上表: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在吸管上标出0.8、0.9、1.0、1.1、1.2刻度线(单位g/cm3)。结果发现,1.1刻度线是在1.0刻度线的 (上/下)方,通过比较实验2和3, (可以”“不可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原因是 。

(4)为检验刻度误差,小明取来食油,先用天平测出食油与烧杯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部分食油倒入量筒中,如下图乙所示,测出剩余食油与烧杯的质量为41.0g,食油的密度是 kg/m3.若将食用油倒入量筒时,量筒壁上沾上了少量食用油,则食用油密度的测量值相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