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印刷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印刷简史

第一节 印刷术的起源

约在1300年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技术(printing technique)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便利了信息交流、思想传播和技术的推广。在印刷技术发明之前,书籍只能靠手工抄写来传播,抄写书籍既费时间,数量又很有限,还容易发生错漏,相互传抄,更易以讹传讹。印刷后技术发明之后,书籍的出版和其他图像的复制就省时了,并能较大量的制作,便于传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所以印刷技术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当今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印刷事业更是通过各种印刷品(printed matter)为媒介,传播思想、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一、文字的产生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但是,语言转瞬即逝,既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更远的地方,于是作为语言信息的一种载体的文字便产生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我们的

祖先为了记事和长距离及长时间的交流思想,先后创造了各种记录方法。首先创造了用绳子打结以记事的方法,相传以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这是文学产生前的一种帮助忆的方法,叫结绳记事;进而在树枝上以刻划深浅、长短、粗细不同的条痕,表示不同的意思,用于帮助记忆,叫刻木记事。我国的汉字是从古代的结绳、

刻木记事开始的,后来逐渐进一步完善,产生用图画描绘事物,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形成了象形文字。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识的汉字中,是最古的文字体系,叫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文字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商、周、战国时代铸造各种青铜器,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或“钟鼎文”。 自秦朝以下,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所以,文字是由象形文字经简化、统一、逐步创造、演变,才形成今日的汉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

的应用,使得语言信息得以准确、完整、形象地再现,给以后的刻石、刊木,以至抄书、印书,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促进了印刷术的诞生。

二、笔、纸、墨的发明

笔、纸、墨的相继发明,为文字的存留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毛笔 大约在印刷术发明前1000年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毛笔,当时用兔毫作笔头,以细竹为笔杆,蘸朱砂之类的有色物料在竹简、丝帛(缺点?)之类的载体上涂画。这些载体均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退出历史舞台。毛笔涂画便捷、经久耐用,历代相传,不断改进,成为上好的书写工具沿用至今。

1

2、纸 公元二世纪初,东汉和帝年间,蔡伦总结了前人抄造纸张的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候纸”。纸张具有轻便柔软、韧性良好、制造容易、价格便宜等优点,是十分合适的书写材料,改变了竹简太重,缣帛太贵,不便于推广使用的缺点。很快地取代了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

3、墨 到了公元三世纪,我国制成了松烟墨,这种墨用松烟和动物胶配制而成。易溶不晕,色浓不脱,非常适用于书写和印刷,从而取代了在这以前使用的朱砂、石墨、漆以及墨鱼的墨汁等天然物质。

三、印刷术的起源

1、 最早出现的图文转印复制品──印纹陶器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各地出现了成熟的制陶工艺,陶器种类繁多,器型各异,图案纹饰也多彩多姿。“几何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就在当时广泛使用。这种陶器的特点是陶器表面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由线条排列或交织成的几何形图案和花纹,有云雷纹、方格纹、斜条纹、粗绳纹、席纹、斜线加圆点纹、双线斜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羽状纹、锥点纹等等,这些图案和花纹,既不是描绘的,也不是刻划的,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印版的印模拍印上去的。这种拍印技术,包括印模(类似于印版)、拍印(类似于压印)、印迹(复制品图案),为图文复制转印术的最初形式,开印模复制术之先河。

早期的拍印技术,是在制陶时所使用的木拍之类的工具上,有意识地缠绕上草绳之类的东西,使拍打出来的陶器上留有绳纹等印迹。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等的拍印方法,逐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陶器拍印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来讲,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所用印模是经过人们精心地手工雕刻,与印刷术中的雕刻印版颇为相似;其二,印纹陶上的印纹,是印模上的雕刻印纹转印上去的印迹,是印模图纹的复制品,开转印复制术之先河;其三,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有不少是彩陶,图案由几种颜色组成,给印刷术中的彩色套印术以启示。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瓦当历代一直沿用,在现代的仿古建筑中也有大量使用。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墓室中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出现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画像砖大部分是用模型印制的,可以批量生产,有的还施以彩绘。

2、印章的盖印

2

印章的盖印可以说是古代印刷术的一个雏形,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印章的发明和使用便成为了图文复制与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我国古代印章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末期,先秦时代的史书中就有了关于印章使用的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数枚青铜印章,则是我国早期印章使用的实物证据。现存早期印章实物还有河南洛阳、河北易县、湖南长沙等地出土的先秦印章。这些印章有阳文,也有阴文。有大篆,也有小篆。还有的不是文字而是动物图案,称之为肖形印。一般按照印章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官印和私印。用来制作印章的材料,有金属、玉石、象牙、兽角,更多的还是石料

下面主要从图文的转印与复制方面介绍一下我国古代印章的使用方法:

一是直接盖印在泥土之上,谓之封泥。封泥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东观汉纪·邓训传》记:\训好以青泥封书。\近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先秦至汉晋时期的封泥。其用途,主要是封存简牍、公文和函件,起封存保密作用。封泥的原料是柔软、光滑的粘性泥土,制法为取粘性土进行筛选、过滤、冲洗,制成澄泥浆,然后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封泥在秦、西汉时达到使用高峰,自东汉而魏晋逐渐减少。魏晋之前的封泥公私印皆有,官印占多数。早期封泥本身常常是近方形、圆形小泥块,泥质细腻,为青、紫、褐、红等色的胶泥。有些封泥在抑印之后曾经烧烤变硬,封泥的上面为被玺印压抑出的文字与图形内容,其背面常常有简、笥及绳结痕迹;

二是金属戳印。金属戳印是以较强力量砸击从而使印文出现在另一金属物体上,其印戳往往是青铜质的,战国楚国的金质\陈爯\、\郢爯\(ying3cheng4)等货币,即是较早的例子

三是烙印,即金属印章借助火烧热量,将印文内容记录在另一种物质材料上的方法,承印物通常有皮革、竹木、漆器等;

四是在印章图文之上涂以朱砂等染料,捺印于织物或纸张之上,与当今之盖章完全一样。

其中,封泥和戳印,类似于现代印刷中的凹凸印;而印章盖印,则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压印术颇似,与印刷术更为贴近了。印章的使用,创造了从反刻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此外,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而使印章的盖印由封泥盖印进化到纸墨盖印,这就为印刷术的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快了印刷术从雏形到完善的发展进程。 3、拓印

关于拓印技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零散的资料可以推断出拓印技术出现于纸张发明后至印刷术发明前的这一历史时期。

通常人们所说的拓印,指的是在石碑上拓印碑文或者青铜器上拓印铭文和花纹。拓印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有擦墨拓法、扑墨拓法、蜡墨拓法、镶拓法、响拓法等,以拓印碑刻为例,其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

3

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拓印方法与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具备原版,纸和墨这些条件,其目的都是批量复制文字和图像。所不同的是,用于拓印的碑刻是一种凹形文字,其幅面往往要大于纸张,而且拓印的速度也远不如雕版印刷。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拓印还不能称为印刷,但它是印刷的前奏。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综合发展形成的。

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雕版印刷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漏版指的是在不同质的版材上按设计图案挖空,雕刻成透空的漏版,将漏版置于承印物──织物或墙壁之上,用刮板或刷子施墨(染料)进行印刷的工艺方法,属孔版印刷范畴,是当今丝网印刷的前身。这两种印花的方法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约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

雕版印刷在唐朝得到应用和初步发展。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国家再度统一。初期的生产发展,经济恢复及政治改革,教育得到普及,促进了科学文化以及印刷的发展。

首先,唐代政府注重收集图书,社会上藏书增长迅速。唐代的统治阶级结束战乱、统一国家之后,对图书的搜集十分重视,玄宗开元年间,国家藏书已达三千零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三卷。另有佛家经律论疏和道家经戒符录二千五百多部,九千五百多卷。虽在唐代后期,几经战乱,书籍遭到散失,但政府仍注意收集,时散时聚,图书继续有所积累。与此同时,私人藏书的数目也在日益增多,已出现了万卷以上的藏书家。社会上的藏书如此众多,反映了图书文化发展的迅速,但也逐渐暴露出只靠抄书与图书迅速增长的速度是极不相适应的,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就越来越加迫切了。

其次,学术思想活跃,各学科著作成果丰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唐代的科学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