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学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来实施 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18.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9.关于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B.遗传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 的程度 C.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D.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论何时何地都起主导作用

20.在思维的发展阶段中,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的特性出现在( C) A.感知一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题4分) 1.有意注意 2.最近发展区 3.学习风格 4.自我效能感 5.替代强化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 1.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问题解决有哪些策略?

3.常用的自陈式人格测验及其主要特点。 4.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四、论述题(共1题,10分)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各方法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共1题,10分)

李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对学生和班级工作能全身心地投入,行动积 极,说干就干,从不拖延,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常常不假思索,信口开河,脾气急躁、好冲动,易兴奋,往往会为一点小事与别人争吵,甚至打架。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李强同学倾向于哪种气质类型?

(2)应怎样对李强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C 5. B 6. D 7. D 8. C

9. D 10. C 11. B l2.B 13. C 14. D 15. C 16. B l7. B 18. C 19. D 20.C 二、名词解释

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

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4.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替代强化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问接地受到强化。 三、简答题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问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所推翻、所取代。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情境性。 (2)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无产者,而是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而充实丰富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上去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同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生观更进一步;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3)教师观:建构主义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逐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自我管理、A-我负责;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其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

2.人们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优点是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耗时耗力,另外,问题较复杂时很难解决。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

手段一目的分析,即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目标。

逆向工作,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计划,计划又被称作是简化计划,也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可以抛开问题的某些方面或细节,将问题抽象成简单的形式,找到问题的主要结构,先解决抽象成的较为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利用所得到的答案来帮助指导解决更为复杂的未经简化的问题。

3.自陈式测验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适合情况选择答案。较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自陈式测验: (1)卡特尔的l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l6PF)。卡特尔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适合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l6PF不仅可以描述受测者的16种人格特质,还可以描述四项双重因素:内

向一外向、适应一焦虑、感情用事一安详机警、怯懦一果断,以及四项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力因素和环境适应因素。l6PF是进行大范围人格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较理想的问卷。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艾森克将人格划分为内一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并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测验包括成人问卷和少年问卷两种,分别适合调查l6岁以上和7—15岁两个年龄段的人群。EPQ涉及的人格维度较少,容易掌握,施测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简称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威和麦金利在1940年编制完成的。该测验主要用于心理异常的诊断,在精神医学界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工作中使用较多,也常用于科学研究。MMPl包括10个临床量表,适合于测试l6岁以上的人,其题目形式与EPQ相同,由受测者对每一陈述做“是”或“否”的回答。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结果的主观判断或估计。

2009年中学心理学模拟训练试卷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学之父是(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冯特

2.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3.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需要是( B)。 A.生理需要 B.自我实现 C.爱和归属 D.安全需要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C )。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是( )。A 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合作

6.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D )的理论。 A.罗煮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阿特金森

7.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智力、( C)和经验智力这三部分控制。 A-人际智力 B.成功智力 C.背景智力 D.自知智力

8.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某个议题,在集体中或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的观点、相 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C)。 A.讲授法 B.提问法 C.讨论法 D.发现法

9.心理学通过实验研究,认为( B)对学习或工作有一定的益处。 A.过度焦虑 B.适度焦虑 C.低焦虑 D.无焦虑

10.苛勒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A )。 A.顿悟过程 B.强化过程 C.试误过程 D.同化过程

11.根据奥苏伯尔对学习方式的分类,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是( C)。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

1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B)。 A.华生 B.斯金纳 C.加涅 D.巴甫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