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习态度,因为个人的生命与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多问世英”,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不要什么都想做,追求“两头名”。“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应在人生的旅途中装满生命的酒酿。 7、《雨公云鬟》 (1)原作

雨公云鬟

下尺田沾足,三农望霁殷。 依旬知好雨,应候卷痴云。

满郭浓青敛,连峰积翠分。

阴晴占课熟,绿野倍辛勤。

(2)赏析

《雨公云鬟》一首借景抒情之作。雨公山在昭通南郊七里,俗称小凤凰山与“凤岭飞霞”相对。首联写春天农耕时的辛勤劳作,农民把一年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阶段,希望能取得丰收,有“霁殷”愉快的度过该年。颔联写人民渴望有雨水去孕育农田,迫切等待好雨到来的心情。颈联写春天的美好风光,承接上文,意在告诫人民无需担忧歉收,因为在这样美丽而生机的的自然环境中,老天会眷顾照应当地的;同时,也为下文的农民取得丰收作了铺垫,这是“绿野倍辛勤”的结果。作者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着重突出了雨公山的自然风貌,以及昭通人民的勤劳。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恐惧心理,也是一种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呈现出雨公山的最大的特点是山势高、树林密。每年雨季到来,如果山头雾锁云环,霎时间云浓似墨,大雨如注。俗话说:“雨公山裹罩子,黑泥地淹死耗子。”所以“雨公云鬓”这一特有的自然景观,是预报昭通坝子有大雨的象征,是丰收之年的预兆。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13

8、《恩波蜃影》 (1)原作

恩波蜃影

空蒙涵蜃气,烟雨此登临。 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 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 嗣葺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2)赏析

“恩波蜃影”在昭通城南郊5公里处,昭通烟厂西北、凤凰山脚下有一建造于清乾二十五年的古楼,人称“望海楼”,又名恩波楼。这里山水清幽,花木动荫,点缀郊野,蔚然深秀,成为昭通人民游憩的好地方。正如柱门上谢崇基写的一幅对联说的那样“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

这首平起仄收式的五言律诗,将恩波楼周围的景物一览无余。首联“空蒙涵蜃气,烟雨此登临”是细雨来临前的征兆,“空蒙”是细雨迷蒙的样子,写出了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大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之风。在细雨的衬托下,水波在荡漾,稻谷在发芽,“我”的心也在飞驰。水光潋滟,参差倒影,海市蜃楼般的景色,更加契合了“我”宁静的心态。

此外,谢文翘先生还有“恩波唇景”(望海楼)长联:“唇景漾清波,暇日选胜登临,右看风翥,左拂稻香,风景足留连,万户黎元欣乐岁;乌蒙征轶事,斯楼沿时隆替,载咏翠飞,重赓矢棘,规模艰缔造,一家甥舅溯良缘。”流传千古,有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气势。

万栋才主编《昭通诗词 卷2》,昭通地区诗词学会,1995年6月,第7页。

曹吟葵著《吟葵诗文选集》,昭通地区文联编,1999年10月,第290页。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周朝云著《乌蒙烟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第285页。

14

(三)《都门新年词》(八首)

《都门新年词》是谢文翘在老北京春节期间所创作的八首诗,如实的反映了清代北京的佳节习俗,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了官场间送礼的陋习与黑暗,百姓生活的艰难。 1、其一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都门新年词(其一)》描写的是老北京放鞭炮的盛景,放焰火是上元夜(农历正月十三)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通宵爆竹”说明上元节夜晚鞭炮声不断,持续的时间很长,人们摆脱了烦恼与不安,完全沉浸在愉悦之中,尽情的享受春节带来的欢乐。家人的团聚,朋友的相见,带走了原本的不快,留下的只有精神的宁静。新的一年有着新的希望,我们借助烟花来绽放生命美丽的一面,老北京作为清朝的大本营自然热闹非凡了。音乐与爆竹声相附和,为元宵的到来庆贺,为新的一年祈祷。诗人很享受这美好的夜晚,流连忘返。他的心已跟随交响曲荡漾,如果时间可以停止的话,他只想停在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瞬间。

谢文翘的诗歌用词很准确,构思严谨,具有写实主义精神。历来形容爆竹盛景的诗歌很多,但真正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②的唯有谢文翘一人而已。“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崇加,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震天雷” 似乎太直胸抒意,没有诗的韵味;“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

①②

雷梦水 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③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15

爆”① 又似乎太浅,缺乏诗味;唯有谢先生的“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真诚,含蓄而又生动。 2、其二

“比户新符换旧桃,吏兵院寺尽门高。 枢僚台长无标榜,此外还应领六曹。”

《都门新年词(其二)》描写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一个习俗——贴门神。春节代表着新的希望,代表着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在这一年期间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对未来寄托愿望,便会在门上贴一些符,获得一种心灵的安慰。因此,新的一年到来,人民就争先恐后的将以前贴的“旧桃”换成“新符”,这种现象在豪门家族中特别明显。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②也是对春节期间贴门神习俗的一个描写,不过在谢文翘的笔下换符带有一种讽刺意味。“比户”说明在晚清社会,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攀比之风盛行,社会的价值观被扭曲了。谢文翘不反对民间的习俗,但他蔑视过分的、以符的多少评判财富的做法,他的人生价值观与那些纨绔子弟不一样,他崇尚的是朴素与敬仰。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晚清时期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已经膨胀,财富已成为人们追逐的方向,并且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3、其三

“贺岁何曾滥应酬,乡情寅谊始停驺。 同年已是三年别,仅见新年一刺投。”

新年是家人团聚的一个平台,是朋友相约的机遇,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标志。中国历来有一传统习俗——拜年(又名拜客),即“贺岁”。拜年可以加强亲人间的血缘关系,可以增进朋友间的友谊,可以增长自身的学识与修养。此外,拜客也是官场中拉关系、通声气所必须的,除平时交际拜客外,新官上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 [宋]王安石《元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