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培优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全国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培优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知识拓展

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先于选择,例如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在农药使用之前,农药仅起到选择作用。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也不是说只有一个方向。如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就向无翅和翅异常发达两个方向进化。

(4)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题型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3.[2017·南昌模拟]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 B

解析 图中a过程是地理隔离,多数新物种形成先经历a过程,但有例外,如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C错误;只有当

5

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4.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D.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的龟种群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技法提升

1.判断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方法 (1)从形成标志方面分析

①如果生物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②如果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则只能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 (2)从二者联系方面分析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2.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 (2)骤变式——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多见于植物)

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题型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5.[2017·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 C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进化过程中

6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6.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捕食关系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微专题八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定义与计算公式

(1)定义: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某基因的数目/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总数×100%。 一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定义法) 某基因

某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

频率=×100%,即:

个体总数×22AA+AaA=×100% 2?AA+Aa+aa?Aa+2aaa=×100% 2?AA+Aa+aa?

(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2.已知基因型频率(最常用)

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1.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答案 A

解析 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人中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子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子14400

7

人含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1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100%=36%。

2.[2016·云南曲靖质检]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相差悬殊的两个区域A和B中,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80%,Ss=18%,ss=2%;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Ss=8%,ss=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错误的是( )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 B.A地s基因的频率为11% C.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D.B地s基因的频率为89% 答案 D

解析 已知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80%,Ss=18%,ss=2%,则S=80%+1/2×18%=89%,s=1-89%=11%,A、B正确;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Ss=8%,ss=90%,则S=2%+1/2×8%=6%,s=1-6%=94%,C正确,D错误。

二 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定义法)

某基因总数某基因频率=×100%。

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

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是:将基因型频率百分号去掉转化成基因型数量进行计算。

3.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5% B.6% C.9% D.7.8% 答案 B

解析 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36(即15×1+5×2+11×1)个,因此,色盲基36

因的频率=×100%=6%,B正确。

200×2+200

4.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则该校学生中X和X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答案 B

8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