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总结 邢以群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管理学总结 邢以群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就是谋取剩余。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

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 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

(计划、检查、监督)。

结论1: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通过掠夺;

贸易: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

结论2: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 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管理

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们用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正确对待规章制度:

关键在于明确界定特殊情况的范围和酌情处理的原则。在目标一致或规章失效时,可以不考虑原有的规章制度。酌情原则是:无视规章,直接按照目标有利原则采取相应行为。对违反规章的有一行为按目标有利原则处理。后果自负。

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手段,对于正确开展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手段,他最终能否正确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规章制度的正确设计和我们每一个人对规章制度的正确认识。

结论3: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良好的管理效果的取得,取决于我们对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对管理手段的妥善运用。

观点:管理是人们为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推论: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

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6.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在社会中其起到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学习管理可以增强在社会当中生存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一僧众众多的欲望。 7.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

一般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管理的有效性包括:效率和效益。

效率指投入和产出之比,效益指目标达成度(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 考虑效率的原因是资源有限,考虑效益的原因是要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

影响效率的因素是怎么做,影响效益的因素是做什么。

要达到高效率就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达到高效益就要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

有效的管理及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 8.管理职能与管理的过程

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是管理的时候首要职能,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指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的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很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是计划工作的延伸。包括任务的分解,权责的明确,资源的配置以及协作关系的明确。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重点在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

控制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的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无效的控制会使计划无效和组织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