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剖面需输入计算机制图时,尚需填写如下表:剖面线测量记录表Ⅲ-3,剖面线地质记录表Ⅲ-4,剖面采样记录表Ⅲ-5。

剖面线测量记录表 (表Ⅲ—3) 第 页

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

剖面方位 □□□°□□′□□″ 起点坐标 X □□□□□□□□□□□□ Y □□□□□□□□□□□ 终点坐标 X □□□□□□□□□□□□ H □□□□□□□ Y □□□□□□□□□□□ H □□□□□□□ 记录点号

剖面线地质记录表(表Ⅲ-4)

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子 第 页 层起号 记录点号 止岩(矿)记石名称 录点号 花纹代码(词表4) 地层单位或期次(词17) 层位(词表17) 地质描述 接触其标志面产状 关系它 名称记录倾倾(词(词点号 向 角 表7) 表8) 水平距离(米) 垂直距离(米) 记录点号 水平距离(米) 垂直距离(米) 检查 日期 记录 日期

剖面采样记录表 (表Ⅲ—5)

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 第 页 样超 品记录点垂编号 距 号 止 平距 记录点号 岩(矿)垂平石名称 距 距 样长(米) 原如重量(千克) 采样方法 采样规格 位置 采样人 采样日期 采样方法词表10 (六)剖面地质小结(总结)内容提纲 1.前言

(1)剖面测制的目的

(2)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33件、样品33件。 2.地质成果

(1)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2)依不同时代,由老到新分别对剖面所见地层进行叙述。

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元总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层详述其岩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岩性特征,应详细述明岩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关系。

(3)岩浆岩及脉岩的描述。

(4)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

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特征、断层对地层连续性的影响,控矿产构造特征。 (5)矿产:对矿产应详述。 (6)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第二节 1∶2000地质测量

一、目的任务

1/2000地质测量在矿床详查或勘探期间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全面研究矿床的详细地质构造、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蚀变,为探矿工程的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测量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的分布地段,至少要囊括工程布设范围。

二、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露头圈定法 1.适用条件

(1)适宜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2)适宜在露头发育较好至很好的矿区; (3)大比尺地质填图中可采用工程揭露露头。 2.该方法优缺点

此方法是在详细研究并综合联系每一个露头的基础上,达到全面了解全区地质构造的目的。优点是能够精确得观察测区的所有露头,不致遗漏业已出露的任何地质现象。不足之处是工作量大,当测区面积较大时,单独使用此方法难以获得整体概念,且在露头不良时须配合系统的工程揭露。

3.露头圈定原则

各个大小露头范围内的地质界线均以实线表示,小块露头群密集分布,相互间掩盖部分在图上不大于1-2厘米时并且不属于断层或夹层所致时,可连为一个大露头。如果覆盖甚广,露头零星细小图上不易表示时可适当省略。

4.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准备工作:

(1)先将地形底图裁成30330~40340平方厘米大小的方块,作野外用手图。 (2)根据测区露头发育情况、地质情况地形特点,事先规划填图区的次序及大致路线,订出工作计划。 野外工作:

(1)每天出工前,应对当天工作地段进行概略的了解。

(2)按顺序逐一对单露头进行全面详细研究,并注意相邻露头之间的地址联系。

(3)每个地质点均应打桩、编号,并将点位上图,同时以目测法在地形图上圈划出每个露头的形态及实测地质、构造界线,绘出草图,作为日后联图及测量的依据。

(4)如果地质与测量同步进行,可当即测绘出露头界线和地质界线。每个露头测完后当即核对检查,若二者不同步,则应将前述地质草图交测量人员作为找点依据或由地质人员带领测量人员实地找点。

(二)剖面法 1.适用条件

(1)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岩(矿)层层位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沉积变质矿床。

(2)不论露头发育如何均可使用,当掩盖较广时应通过主干及辅助槽探的揭露进行剖面测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点的观察。

2.此法优、缺点

剖面法实质是对矿区按一定间距布设的垂直走向的剖面进行研究,并用联结相邻剖面来了解全区的地质构造。优点是研究得比较系统,能及时获得矿床和矿区的整体概念,工作量少;缺点是不能精确地研究矿床沿走向的变化,在条件复杂地区不宜单独使用。

用剖面法填图,并非每条线必须作剖面图,一般要求“实测剖面图”1-3条。控制剖面图,利用剖面长度展示法(不作导线平面图,直接以实测长度和坡度作图)作在野外记录本上。路线平面图,直接填绘在地形底图上。

3.工作程序和方法

(1)根据地质构造特征确定各剖面线的位置及方向。条件允许时应先踏堪,方向应大体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间距原则上以使相邻两剖面的地质情况能够对比为宜。

(2)将预定的剖面线用铅笔大致画在地形底图上并编号

(3)确定地质点的编号原则,一般按剖面及观察先后为序编号。 4.野外工作

(1)剖面起点位置在现场用仪器法或半仪器确定,并应打桩编号,或设标志点。

(2)沿剖面线进行野外观察研究,各个地质点位均需打桩、编号、并进行详细地质记录,同时,随剖面线的测制画出野外剖面草图。

(3)剖面线要基本垂直地层走向,相邻剖面大体平行。若遇遮盖无法查明地质现象及界线时,可沿走向向两侧追索以使推测,重要地质界线处要进行必要的揭露。

(4)在野外用图上,正确标记出点位和编号,在野外实际勾绘地质界线。 (三)地质界线追索法

1.地质界线追索法是根据对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的追索研究,来了解矿床的全部地质构造。 其适应条件如下:

(1)一般复杂至简单的矿床均可使用。 (2)适用于各种比例尺。

(3)一般只作辅助之用,只是在构造非常简单,单层厚度很大,特别是围岩为单岩相的矿床中,或矿体厚度不大的矿体地质测量中,才能作为主要方法来应用。

(4)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特别是业已开采矿区。 (5)露头发育不好的地区不常使用。

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事先要很好地研究岩层的层序或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分带,找出主要的地层界线、构造线或标志层。

(2)野外工作

沿选定的主要地层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进行观察和研究,每隔一定的间隔设一个地质观察点。 地质界线追索法,经常需和剖面法合用。

总之,1/2000地质测量多用露头圈定法,配合剖面法或地质界线追索法。 三、地质测量精度要求

(一)必须表示的地质体规模

1.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2.一般地质体宽度≥2米 3.蚀变体宽度≥2米

4.各种构造形迹、线状地质体长度>20米。 (二)地址界线实测允许误差 1.矿体界线1-2米 2.一般地质体2-4米

3.地质点精度:点位误差在图上小于1毫米,转点误差小于0.5毫米。 (三)观测点密度(个/平方公里) 简单区 500-600 中等区 600-700 复杂区 700-800 四、填图要求

(一)对三大岩类岩石按比例尺要求,将不同岩性进行划分、圈定,详细描述。 (二)构造

1.查明矿区构造的产状、规模、形态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2.查明各构造带的组合、分布规律,研究划分构造形式或体系。 3.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4.查明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5.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特征等。 6.对破坏矿体的断层、应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 (三)蚀变围岩

1.详细查明蚀变带的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查明蚀变围岩的性质。

2.详细圈定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研究蚀变体与岩浆热液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

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四)矿化及矿体

1.用槽、井探、物化探系统控制矿化带和矿体。

2.确定矿化带的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矿石质量。

3.查明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对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与工业类型作出判断。

4.用工程控制主矿体及上、下盘小矿体,查明矿体边界。 5.系统查明矿体有用组分含量及变化。 五、路线观测记录及格式

(一)观测人员在观测过程中要多跑、多敲、多看、多记、多想,做到连续观测、连续记录、连续制图。

(二)路线观测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地质资料的收集,又要重视直接找矿标志及矿产线索的观测,把问题解决在实地,重点现象要详细记录,整个路线记录要有连续性,重点路线要有信手剖面和路线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