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思考与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逻辑学思考与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判断都有真假。一个判断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判断。如“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相符就是真判断;“神户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就是假判断。

5. 简述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并分别举例。 (1)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和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就是对称关系。例如:甲和乙是同乡,乙和甲当然也是同乡,同乡关系就是对称关系。其他如“相同关系、战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是对称关系。

(2)反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与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必然无此种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例如:5大于3,则就不可能3大于5,“大于”的关系就是一种反对关系。

其他如:“小于、之上、之下、以南”等关系,也都是反对称关系。 (3)非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与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甲既可以有此种关系,也可以无此种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的这种关系则为非对称关系。例如: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也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张三。因此,“佩服”就是一种非对称关系。

其他如“喜欢、信任、帮助、尊重”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 6. 简述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并分别举例。 (1)传递关系

它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而乙事物又与丙事物也有某种关系,则甲事物与丙事物也有这种关系。例如: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又比珠江长,因而,长江比珠江长。在这个例子中,“比??长”是一种传递关系。

其他如“大于、小于、在前、在后”等,都可构成传递关系。 (2)反传递关系

是指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与丙事物也有某种关系,而甲事物对丙事物一定无此种关系。例如:甲是乙的母亲,乙是丙的母亲,则不可能甲是丙的母亲。在这里,“是母亲”的关系就是一种反传递关系。

其他如“是父子、是儿子”等,也都可构成这种反传递关系。 (3)非传递关系

它是指如果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对丙事物同样有某种关系,则甲事物对丙事物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我们不能因为甲喜欢乙、乙喜欢丙,就断定甲一定喜欢丙,或不能因为甲认识乙,乙认识丙,就断定甲一定认识丙。“认识、喜欢、了解、尊敬”等,就属于非传递关系。

六.问答题

2.三段论的内容、结构及其格是什么?

答案要点: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三段论也叫直言三段论。例如: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 铜是金属

5

所以铜是导电体

三段论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从概念方面讲,三段论由中项、大项和小项三个概念组成。

中项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如上例中的“金属”,通常用“M”表示。结论的主项叫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铜”。结论的谓项叫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导电体”。

从判断方面来讲,三段论是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前两个性质判断是前提,最后的性质判断是结论。

三段论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M —— P S —— M S —— P

三段论的格,共有四格:

第一格:中项分别是大前提的主项、小前提的谓项。如下图: M —— P S —— M

S —— P 例如:

所有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

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科学 所以,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谓项。如下图: P —— M

S —— M S —— P 例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

这个物体不是导电体 所以,这个物体不是金属

第三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主项。如下图: M —— P

M —— S S —— P 例如:

黄铜不是金子

黄铜是闪光的 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

第四格:中项分别为大前提的谓项和小前提的主项。如下图: P —— M

M —— S

6

S —— P 例如:

有些植物是中草药

中草药能治病 所以,有些能治病的是植物

3.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会产生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答案要点: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的要求是:(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我们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

(2)我们所作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是什么判断就是什么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有: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

企业改革中,在分配上还要拉开差距,这不是搞两极分化吗?

“两极分化”不是指分配上的合理差距,而是指贫富两个极端分化。在这里,“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拉开差距)”和“搞两极分化”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在一起了。

偷换概念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例如: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在这里,“灯”代替了“花灯”这个概念。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转移论题也叫离题、走题或跑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原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甲问:你去过上海吗? 乙答:上海有什么好去的? 又如:

甲问:你厂今年生产了多少部汽车?

乙答:我厂今年生产的都是豪华型的小卧车。 这两例都是问东答西,问狗说鸡,就是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暗中用另外一个论题代替原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

“这里摆摊妨碍交通。” “放心,我不会妨碍交通。” “为什么?”

“因为我卖的是交通地图。”

两个人谈话的论题不一样:前者说的是你摆摊的位置妨碍交通。后者的论题是:我卖的商品的内容不但不妨碍交通还有利于交通。摆地摊的小贩,用“内容不妨碍交通”这个论题

7

偷换了“摆摊的位置妨碍交通”这个论题,以攻为守,颠倒是非,显得十分狡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