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JW 014-2014 HXN3型内燃机车总体技术规范(报批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TJJW 014-2014 HXN3型内燃机车总体技术规范(报批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TJ/JW014—2014

采用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的软件进行机车数据的转储和分析。 5.12.6 机车重联显示信息 主要显示信息如下:

? 机车号; ? 燃油量; ? 机车模式; ? 牵引力; ? 牵引功率;

? 重联机车事件及故障。 5.12.7 司机警惕控制

司机警惕控制包括:

a) 司机警惕装置功能启动的速度条件为当机车速度不小于3 km/h,并且司机控制器的方向手柄不在

零位。

b) 有效操作部件有警惕按钮开关、司控器、制动手柄、撒砂开关、鸣笛开关。 c) 报警间隔周期为间隔60 s,司机警惕控制装置开始启动声音报警,采用语音箱发声,报警音为持

续重复的“无人警惕”,且在微机状态显示屏显示提示信息,10 s后无操作,司机警惕装置实施制动。

d) 司机警惕装置实施的制动为常用全制动。

e) 司机警惕装置在故障状态可以隔离,隔离后机车可正常运行,机车具有故障/隔离记录功能,可

在显示屏查询,并可进行转储和地面分析。

f) 司机警惕装置具备在机车静止状态下的试验功能。

g) 来自监控装置或司机警惕装置的停车命令都将实施制动,来自监控装置的紧急制动指令优先于司

机警惕装置。 5.13

车载蓄电池移车

机车在柴油机停机状况下可通过车载蓄电池进行单机低速移车,参数如下: ? 最大移车速度(平直道)为5 km/h;

? 最小可移动距离(平直道、蓄电池容量80%时)不小于1000 m。 5.14

电气室通风

采用带滤清的正压通风方式,保证电器部件的运行环境。并配备安全连锁功能保证人身安全。 5.15

机车照明

机车照明情况如下:

? 机车照明电压为DC 74 V;

? 机车装有前照灯,符合TB/T 2325.1-2006的规定。机车前照灯光照强度可调节。机车每端安装2

个50 W的氙灯和2个200 W真空灯;

? 辅照灯/标志灯:符合TB/T 2325.2-2013的规定,机车前窗下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辅照灯和一

个标志灯。每个标志灯由可分别显示红、白色的LED组成,灯光控制按技规执行。机车辅照灯具有闪光功能,此功能可通过辅照灯多位置开关进行切换; ? 在司机室内装有司机室灯、阅读灯及地脚灯; ? 在机车各功能区域装有LED车体灯; ? 机车车底架两侧装有LED车底灯; ? 机车各台阶处装有LED照明灯。

21

TJ/JW014—2014 5.16

电缆、电线

5.16.1 电线、电缆满足GB/T 3048—2007或IEC 60811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方面的有关要求。

5.16.2 线槽中所有导线的排列顺序统一,所有导线端部和接线端子都要有持久、清晰可见的编号。 5.17

蓄电池外部电源充电

5.17.1 地面输入电压为74 V。

5.17.2 地面输入最大电流为200 A。

5.17.3 地面电源向机车上的以下系统供电:司机室加热、机车控制系统、照明、蓄电池充电。 5.18

柴油机自动起停机系统

柴油机自动起停机系统是通过自动起停柴油机,以达到机车冬季保温、降低油耗、减排降噪的目的及功能。柴油机自动起停机系统缺省状态为关闭;如柴油机手动停机,系统设置不变;柴油机自动起停机系统具有手动关闭和开启功能。系统具备完善、可靠的系统投入、柴油机自动起机及停机的逻辑控制功能。自动起停过程中对机车(柴油机)油水温度、蓄电池电压、总风压力、制动状态等项点进行监控。 6

机械部分技术要求

6.1 机车车体 6.1.1 基本要求

6.1.1.1 车体符合GB 146.1—1983的要求,并符合客运车站高站台限界的要求。

6.1.1.2 车体采用双司机室内走廊、整体承载式结构。车体和底架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单元,并采用全焊接结构。采用整体式燃油箱。内部走廊回旋贯通。

6.1.1.3 车体结构符合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原则并满足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与安全性的要求。

6.1.1.4 车体及安装在车体外部的各种设备和门、窗、盖等均良好密封,防止雨雪等对车内设备的侵袭。 6.1.2 载荷及强度要求

6.1.2.1 车体(包含司机室)承载能力满足TB/T 2541—2010和GB/T 3314—2006的要求,其中纵向压缩载荷取2670 kN,纵向拉伸载荷取2670 kN,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进行验证。 6.1.2.2 车体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疲劳强度校核,评价方法根据标准EN 12663:2000和ERRI—B12/RP17。 6.1.2.3 车体设计能够保证机车在运用时,在各种载荷条件下,车体的自振频率不同于转向架点头和浮沉振动频率,保证在整个速度范围内无共振发生。通过车体模态分析说明车体在5 Hz~40 Hz频率范围内车体振动形式的特性,并进行模态试验验证。满足全整备状态车体弯曲自振频率与转向架点头和沉浮振动频率的比值不小于1.4,在没有检测转向架的点头和沉浮自振频率情况下,在整备条件下,车体一阶弯曲自振频率不低于10 Hz。

6.1.2.4 排障器中央底部能承受相当于140 kN静压力而不产生永久性变形,符合GB/T 3314—2006的相关规定。

6.1.2.5 机车有碰撞保护功能。

6.1.2.6 车体内部件及其紧固件承受的运用载荷,按UIC 566:2002中2.2.1确定,并按UIC 566:2002中相应评价方法评价。

6.1.2.7 在设计车体紧固件时,冲击载荷按作用于部件自身质量的惯性力计算。冲击加速度按

22

TJ/JW014—2014

UIC 566-2002中2.1.4确定,并按UIC 566-2002中相应评价方法评价。

6.1.2.8 结构的承载能力按强度、变形、频率和疲劳强度及寿命等项指标进行评价。 6.1.3 车体结构与材料要求

6.1.3.1 车体采用双司机室内走廊、整体承载式车体结构。主要由底架、司机室、电气室、电阻制动室、清洁空气室、动力室、冷却室等组成。在机车检修库内,天车吊钩距轨面高度不超过9000 mm条件下,能把柴油发电机组及其他部件、机组单独吊出和吊入或采取其他措施方便移出。

6.1.3.2 需要车上维护检修的设备布置应使人员易于接近和更换,以便进行检修作业。 6.1.3.3 机车走廊宽度不小于500 mm,便于人员通过,走廊地板平整、防滑。 6.1.3.4 车体主要设备安装方式:

? 蓄电池箱等车下设备,与底架牢固悬挂;

? 车内设备都设有独立的设备安装骨架,安装骨架采用焊接、预焊燕尾式槽钢、螺栓紧固等几种方

式。

6.1.3.5 底架侧梁上设有四个强度足够的吊车销孔,并在前后端牵引梁上设有四个救援用的吊车销孔用于整车起吊或救援。

6.1.3.6 底架外侧梁底部设有四个架车支承座及供检修用的四个支承点,在车体支承座架起距轨面高度不超过2500 mm的条件下,转向架可自车体下推出,其位置不妨碍架车作业。

6.1.3.7 车体与转向架之间设有联接装置,以便在需要时将车体同转向架一并吊起。并采取措施保证在转向架低速脱轨需要救援时,可以正常使用转向架的吊钩或其他用来连接车体的构件。 6.1.3.8 车体两端前下部安装排障器,排障器能方便地进行上下调节。

6.1.3.9 车体前端结构能保证在不拆除排障器的情况下能方便地更换车钩及缓冲器。

6.1.3.10 每个司机室侧面设有两个带锁的入口门,每个入口两端设有扶手,扶手顶端距司机室地板面高度不小于1400 mm,下端距轨面高度不大于1350 mm(新轮)。第一级脚蹬上平面在新轮和全整备的情况下,距轨面高度为不超过450 mm。

6.1.3.11 扶梯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充分考虑作业人员安全。机车脚蹬采用防滑表面设计。 6.1.3.12 机车的两端设有调车员脚踏板,并有相应的扶手。

6.1.3.13 车顶面进行防滑处理,确保车顶作业人员安全。车顶排气烟囱具有排水措施。 6.1.3.14 燃油箱要求:

? 可用燃油容积不小于9000 L;

? 油箱两侧设有全量程油位显示装置;

? 司机室显示屏可显示油箱油位精度为1%,反应时间不大于2 min; ? 加油口为油箱两侧各设一个带锁加油口盖。 6.1.3.15 车体钢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机车车体材料在-40 ℃时保证良好的低温性能。 6.1.3.16 车体焊接遵循的标准、使用的焊接材料如下:

a) 焊接遵循的标准有TB/T 1580—1995、TB/T 1982—1987、TB/T 2374—2008、TB/T 2446—1993、

TB/T 2785—1997。

b) 焊接材料符合GB/T 8110—2008,可适宜较宽的焊接电流范围,采用富氩保护气体进行焊接,适

用于碳钢及500 MPa级低合金钢的单道及多道焊。

6.1.3.17 机车具有防爬装置,具有防撞措施,尽量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6.1.4 制造要求

6.1.4.1 首件焊接要求:

? 对首件车体所有高应力焊缝和高应力焊区注明X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

? 高应力焊缝和高应力焊区根据有限元分析和/或强度试验的结果确定,临界疲劳焊区和焊缝单

23

TJ/JW014—2014

独标注;

? 超声波探伤执行的标准为EN 1714:1997、EN 1712; ? X射线探伤采用的标准为GB/T 3323—2005。 6.1.4.2 批量焊接要求:

? 所有焊缝以及所有高应力焊缝进行磁粉或着色探伤检查。对疲劳负载焊缝应随机进行X光探伤或

超声波探伤抽检,抽检方案中必须包含焊缝进行X光探伤的内容;

? 车体上的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并应符合ANSI/AWS D15.1-2012和ANSI/AWS A5.20-2005的焊接要求。 6.1.5 车体检测

6.1.5.1 车体钢结构焊接完成后,底架在两端面间保持一定的上挠度,确保在机车总成后上挠。

6.1.5.2 油箱焊接完成后,进行气密试验。油箱空气压力34.5 kPa±6.9 kPa,5 min内压力下降不超过0.069 kPa。

6.1.5.3 车体钢结构总成后,对应同一个转向架的二系橡胶旁承安装面的高度差±2 mm。

6.1.5.4 内走廊侧墙组焊时,其上挠度与车体上挠度相适应,组焊后,墙板外表面平面度每平方米不大于2 mm,总长范围内不大于4 mm。

6.1.5.5 机车落成后,在平直道上,车体前后水平差不大于10 mm(在车钩纵平面参考点处测量,测点以底架端面处为准),左右侧水平差不大于6 mm(在前后转向架中心、车体中心等横向平面参考点处测量,测点以底架侧梁下平面处为准)。 6.1.6 车体油漆

符合TB/T 2393—2001和TB/T 2879—1998等标准的要求,车体涂装后保证6年内没有基材锈蚀、漆膜掉块等现象。 6.2 车钩及缓冲器

6.2.1 车钩及缓冲器的牵引能力与车体强度相符合。

6.2.2 车钩型号为102型上作用式机车车钩。车钩连接轮廓符合TB/T 2950—2006要求,车钩结构型式与TB/T 3044—2002,、TB/T 3046—2002规定的车钩兼容。 6.2.3 车钩两侧装有手提杆。

6.2.4 缓冲器型号为NC390,其静态容量为41.2 kJ,动态容量48.1 kJ,最大阻抗力为4445 kN。 6.2.5 车钩钩体、钩舌材料为E级钢(符合标准为AAR M201-2005):

? 质屈服强度不小于690 MPa; ? 抗拉强度不小于830 MPa。 6.2.6 车钩强度:

? 钩体最小破坏载荷为4005 kN;

? 当钩体加载3115 kN时最大永久变形不大于0.8 mm; ? 钩舌最小破坏载荷为3430 kN;

? 当钩舌加载1780 kN时最大永久变形不大于0.8 mm。

6.2.7 在有地沟和必要的工装前提下,车钩及缓冲器能在不架起车体的情况下拆装检修。 6.3 转向架 6.3.1 基本要求

6.3.1.1 采用三轴转向架。除轴箱安装的传感器或其他小的附件以外,两个转向架能整体互换;转向架的零部件可以通用和互换。转向架在允许速度范围内运行时,不得与车体或其他部件发生不正常的接触和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