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实施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肉鸡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实施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3.1 客运中心冷库

店铺地面需按冷库要求进行建设,地面面积22平方米,两层混凝土地面,下层厚15厘米,中间间隔10厘米泡沫层,上层地面10厘米,需混凝土17立方米。为保证其承重量需要,每层混凝土纵向和横向都铺设12mm的钢筋,布筋间距为10厘米,内墙进行沙浆和刷白两次粉刷。

5.4 给水工程 5.4.1全厂用水量估算

3序年用 用水量(m/h) 用水部门 水质 备注 号 水量 小时最大 小时平均 符合生活饮用1 清洁用水 40T 水标准 冷却循环符合生活饮用2 310 2.27 1.75 用水 水标准 合 计 350T 其中室外消防20L/S, 消防用水 25L/S 90 室内消防5.0L/S 5.4.2水源、取输水及供水设施

a.水源:本项目为城区自来水,满足我国现行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b.取输水工程:本项目以城区自来水作为供水水源,采用城区自来水管网取水。

5.4.3循环给水系统

为了节约水资源、减少新鲜水消耗量,设计采用循环系统一套。制冷设备冷却水经冷却塔降温后,循环使用。循环水量约为0.035m3/h,损耗系数按0.02计,年耗水310T。

5.4.4消防给水及应急措施说明

14

a.消防水量:本项目消防水量为25L/S,90m3/h。其中室内消防水量为5.0L/S,18m3/h;室外消防水量为20L/S,72m3/h。按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计,需消防贮备水180m3。本项目设有200m3的调节水池,因此,消防贮备水量是有保证的。

b.室内消防给水:室内消防给水系统设计为临时高压制,当火警发生时,报警信号输给二级泵站的全身动给水设备,该设备自动升压至0.6Mpa,水泵全部启动,进入消防状态。室内消火栓箱设有报警信号按钮。

c.室外消防给水:室外消防给水设计为低压制,厂区给水管网上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有关规定在适应处设置地下式防冻消火栓,作为消防车供水水源。

5.5 排水工程

5.5.1本项目排水量估算

序号 1 2 2 排水部门及污水种类 清洁污水 冷却循环用水 合计 水质 排水量(m3) 40 310 350 备注 轻微污染水 轻微污染水 5.5.2污水排放方式及地点

由于本项目无污染性工业废水排放,故排水直接排入城区污水管网中。

5.6 供电

5.7.1外部供电条件

本项目拟建厂址位于县城新城区内。使用县城供电网为供电电源。

15

5.6.2项目装机容量

本项目用电设备装机容量为22.5kw,生产时计算负荷为12.75kw。

5.7 职业安全卫生 5.7.1设计依据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本项目投产后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促进生产发展,本项目将遵照执行下列有关标准、规范和文件的要求进行设计:

a.《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

b.《轻工业劳动保护条例》;

c.《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d.《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5.7.2工程特征

本项目采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冷藏技术,实现了鸡副产品保鲜产业化生产。其生产过程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对于职业安全卫生无特殊要求。

5.7.3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a.本项目工艺生产使用的设备运行时不会噪声,故可不进行治理。

b.本项目制冷系统以氟利昂为制冷制,一旦发生制冷剂泄露,会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5.7.4安防措施 使用过程应注意:

16

a.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b.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c.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d.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避免发生爆炸。

e.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f.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g.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戴好钢瓶安全帽和防震橡皮圈,防止钢瓶碰撞、损坏。

h.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i. 在冷冻设备中,从低温侧进入装置的水分呈水蒸气状态,它和氟利昂蒸气一起被压缩而进入冷凝器,再冷凝成液态水,水以液滴状混于氟利昂液体中,在膨胀阀处因低温而冻结成冰,堵塞阀门,使制冷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水分还能使氟里昂发生水解而产生酸,使制冷系统内发生“镀铜”现象。

j. 氟利昂对水的溶解度小,制冷装置中进入水分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并容易造成低温系统的“冰堵”,堵塞节流阀或管道。

k. 避免氟里昂与天然橡胶起作用,其装置应采用丁腈橡胶作垫片或密封圈。

泄露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