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同步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同步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赏情节

1.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试结合所选文本分析说明。

[明确] 第一件事是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过其恩惠的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至少应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牵扯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都抛到脑后了。他唯恐祸及己身,于是,赶紧逃走,去投奔京城的老师去了。他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说真话,就编谎言,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内心的急功近利。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刑房对此提出疑问后,匡超人则赤裸裸地露出了忘恩负义的嘴脸。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匡超人本已有妻室,却因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的差,唯恐被人小瞧,就称自己没有妻室。虽然李给谏把外甥女嫁给他时他有所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还是让他把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赏人物

2.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执意送夫人下乡 评价对待家人的态度 置办丧事 “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戏文上说……这有何妨!” 为自己开脱辩解 “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如何了得!”“你有所不知……有甚么不快活?” 人物 急功近利 败德丧行 寡廉鲜耻 虚伪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赏罚不明了。” 势利,忘恩负义 误用“先儒”,酿成“不瞒二位先生说……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无智无耻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恬不知耻,自夸 笑话 赏语言

3.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 [明确] 害怕自己被揪出来,同时交代匡超人干过罪恶勾当。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心态?

- 5 -

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明确] 厚颜无耻,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5.匡超人听见自己的妻子死了,止不住落下几滴泪来,这说明他确实为失妻而悲痛吗?

[明确] 这几滴眼泪是硬挤出来的,虽有丧偶时的痛楚,但又想到自己的辛小姐,其内心定是转悲为喜的。

赏技巧

6.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儒林外史》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请结合文本,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 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风格,在节选的第二十回中仍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丑,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责任到底在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从文中所写来看,在他的身上,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腐蚀最为明显。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溜须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观点二: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人很难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可以坚守自己的操行。如果在自己周围形成一道坚强的精神屏障,做到百毒不侵,那么就能够使得你在任何复杂、任何污浊的环境中,也出淤泥而不染。

(对应学生用书P37)

1.鲁迅评《儒林外史》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

- 6 -

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历史学家冯沅君、陆侃如评《儒林外史》

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其“大醇小疵”。 3.作家何满子评《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传统文化素养高,理性思维卓特,艺术创新精神突出,创造出一种颇似“生活流”式的艺术构架。……《儒林外史》是历时性很强的一部小说,吴敬梓惊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重危机,所以它迄今还有烛照世相,特别是知识分子各色心态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他艺术灵魂里最可珍贵之处。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观照《儒林外史》,才能焕发其精神,此鲁迅之所以慨叹“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深意所在。

4.胡适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理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人物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 7 -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1.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年华全耗在科举上,把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做唯一的奋斗目标,几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

将自己的青春十年屡试不第,中了举,虽然物静斋称兄道弟,

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像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作品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2.生活圈里的吝啬鬼——严监生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的二两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

有两个细节可赵氏提起要送一个猫就扒在作,正是他此刻

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3.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流氓恶霸——严贡生

严贡生的“六亲不认”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

严贡生自己的生死后“过了了当时封建科重要。

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