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青《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后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郭青青《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后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五种做法】教学要点。 1、简化头绪,创设有价值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中,我由单元主题切入,紧接着复习导入、概括课文,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落实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把书“读薄”同时,加强语文知识的训练。继而,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引出“奇人”、“奇书”,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围绕这条主线索层层展开,原本复杂的课文简单化,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物精神。 2、领悟方法,合作学习。

本课中,我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导航”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地“独学”、“对学”、“群学”时间。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学法导航】

★自读自悟(独 学):(1)快速阅读,勾画重点词句【“—”“△”】;

(2)静心品读,批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同桌合作(对 学): 师徒交流、共同进步。

★12人小组(群学/小展示):组长引领,组员大胆发言、积极评价、感情朗读。 ★全班汇报(群学/大展示):(1)踊跃发言,认真倾听,积极评价与补充; (2)结合查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丰富答案内容。

5

3、追寻“语文味”。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凸显“语文味”: 1、词句结合,理解课文。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关键词语表达的,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文中有大量描写徐霞客的优美句段和四字词语,

(1)我指导学生运用“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谈自己感受”这一学法独学。

(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

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运用名言加深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情境渲染。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齐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师生接读、感情升华时的男女生赛读、齐读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在教学课文时,当学生抓住文章的第3段“此后30多年??”

6

这些句子理解时,我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激情渲染——“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在学生练笔之后,为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打下基础,我感情朗读自己的心中的徐霞客,与学生分享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回归课题,重新认识“阅读”二字就水到渠成。

3、师生合作,共同板书。

板书围绕“奇人”、“奇书”为主线,以“奇志”、“奇举”、“奇精神”贯穿其中,最终在教师总结全文时呈现出一本打开的大书。

4、注重学法指导,读写结合,设计练笔。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积累,而且还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活化,细化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所以我设计了“积累运用”这一环节。

【积累运用】

1、请你用文中积累的四字词语来填空:

千古奇人,( ),阅读辽阔大地这无字之书; 千古奇书,记 录 见 闻,堪称山水文学之不朽杰作; ( )、( )、( )、( ),“霞客精神”美名扬! 2、你能用上今天积累的好词佳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地介绍徐霞客吗?

这时的练笔,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学习、运用,也是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运用背景资料深化主题”,“运用对比彰显人物特点”写法练笔的过程,学生又经过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一次精神的熏陶。

7

5、注重教学整体性。

注重单元整体,以“我们去旅行”这一单元主题贯穿始终;注重本节课整体,由课题导入,最终回归课题,升华主题。

总之,从导学案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再到教学过程和板书的设计,我都力争呈现出一堂散发着浓郁的“语文”气息的课堂。 三、【一个努力方向】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而已。怎样才能让这个例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也有人说,“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学生反复阅读,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在内心深处对徐霞客萌生浓厚的兴趣,被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最后主动地去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徐霞客的资料,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我想,课后学生一定会去阅读更多关于徐霞客的故事,或者多年以后,他在另外的地方再次接触到徐霞客,如果他能回忆起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情景或一丝体验,那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也知足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导学案中课堂问题设计,需要再进一步研读、琢磨。 我设计的探究点一是这样的,教学之后在研讨交流中认识到第三问“(3)奇人怎样写出了奇书?”有点“画蛇添足”,反而干扰到了学生的思维,应该并入“奇人”理解。

探究点一: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一本奇书。(1)他人“奇”在哪里?(2)书“奇”在哪里?

8

2、课堂预设中的资料补充【学生、教师】,未能恰如其分地拓展。 如:(1) 评价《徐霞客游记》:

“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清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2)加深理解“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进一步理解徐霞客的“奇志”: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 (4)学生课前搜集了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未能给予在课堂上展示一二的机会。

3、我们教育学生爱读书,自己也要博览群书,充实各方面的知识,不至于面对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人物会有刚开始的迷茫。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科长的培养和小组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这些都需要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多改进,逐步完善。教师只有在教的过程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住情感的命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教学合一,上出真正“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将是我努力的目标和永恒的追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我所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教学反思《语文课堂,我与学生共成长》就说到这儿,再次感谢大家的用心观课、期待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2014年5月21日

郭青青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