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农业推广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技术的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农业推广组织要主动寻找自己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5.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结合: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它从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其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它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思维方式。

农业推广中的思维方式: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又存在农业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联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又存在内部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农业推广人员在考察、谋划、决策、评估农业推广项目时,必须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1.市场适应能力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3.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农业推广组织的管理者除了应具备上述能力外,还要有以下必备的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能力。

推广者对农民的认知1.通过外部特征认知农民的心理2.通过言谈举止认知农民的心理3.通过群体特征认知农民的心理4.通过环境分析认知农民的心理

农业推广者与农民的心理互动:1.认知互动2.情感互动3.意志和行为互动 农业推广者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三种方法)

1.劝导法:1)流泻式劝导。特点:缺乏针对性,收到“广种博收”的效果。2)冲击式劝导。特点:对象明确、意图明确、针对性强、冲击力大。3)浸润式劝导。特点:作用缓和而持久,使推广对象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2.暗示法:暗示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观点、意见、情感等信息,使对象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受其影响的—种方法。暗示法在农业推广中具有启迪思考、批评教育、缓解气氛的功效。暗示法的注意事项:1)要遵循感知规律。第一,暗示强度的大小要与问题的性质、推广对象的认识水平、对农民的预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第二,用来进行暗示的事物要与周围的事物形成明显的对比,才能被认识。第三,周围的人和事要与暗示的内容要相互协调一致。如用暗示法批评某人不按科学方法种柿子,而周围全是苹果销售的信息,暗示不起作用。第四,暗示表达的内容、意义要与农民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暗示才能成功。第五,处于情急状态之下越容易受暗示。如等待、盼望某种结果或某种信息的人容易受相关的暗示。2)要区别不同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暗示的敏感程度不同,相对而言,老人、孩子比中青年人易受暗示;妇女比男子易受暗示;文化程度低的人比文化程度高的人易受暗示;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比性格坚强、独立性强的人易受暗示;自信心差的人比自信心强的人易受暗示。3)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暗示的敏感程度不同。灾年与丰年、顺境与逆境、患病与健康,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信息的选择。顺利的时候容易接受有利的暗示;不顺利的时候,容易接受不利的暗示。

3.吸引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引起农民的注意、兴趣、好奇等心理反应的方法称为吸引法。吸引法分类:1.利益吸引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标吸引 科学(science):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结构、性质与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形势及发展规律。

技术(technology):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运用科学知识,经过实验研究,开发出的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客观事物的途径、方法和技能。

科技成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既包含有认识自然的一面,又含有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内容。前者必须具有新的发现和学术价值,后者必须具备发明创新和应用价值,这就是科技成果的本质内涵。 科技成果外延的界定:1.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对科技劳动成果的承认有两种形式:通过申请专利权予以承认;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被承认。2.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除了参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实行专利制度外,对那些按照规定程序经过立项的科研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劳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劳动成果,经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审定),并被充分肯定的劳动成果,

5

农业推广理论

均可称为科技成果。

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规定: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审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术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农业部丰收计划奖;各级政府的科学技术进步奖;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审定委员会审定,允许进入生产领域的新品种类物化成果;专利局受理并授权的各类农业专利。 农业科技成果界定的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奖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件》;有关部委制定的新品种、新产品审定办法实施细则; 农业科技成果产生的过程:是将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基本理论向应用性拓展的一种艰苦科技劳动过程,其实质是基础性研究成果向应用性成果的产生过程。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应包括应用性技术成果的产出、传播扩散、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并产生效果的全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任何一项基础性理论成果,必须首先由研究系统完成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转化过程,然后才能进入推广和应用系统(但应用性技术成果则可直接进入),实现由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飞跃。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而是指“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推广:是指事物的适用范围或其作用范的扩大。农业推广:农业推广人员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某些经过科研劳动所取得的成熟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等农业技术成果,扩散到更为广泛的适宜应用的地区,引导、敦促生产者采用,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法》将推广定义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农业技术定义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依科技成果性质分类 1. 基础性研究成果2. 应用性研究成果 3. 开发性研究成果 依据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 1.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 2、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基础性研究成果:农业基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探知农业科学领域中客观自然现象的本质、机理及其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其成果一般是将通过观测、实验等手段所获得新发现的特征、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并通过实践验证后而形成

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性成果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运用基础性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这类成果既蕴涵有认识自然的成分,又具有改造自然的潜在功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起着十分重要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发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就是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确、具体的技术开发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应用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具体情况对应用成果的某些技术指标或性状,通过调试、试验,最后加以改进和提高,或根据多项应用成果核心创新成分、组装配套成综合技术,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

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这类成果是借助或直接采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工艺或途径,把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一些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成果。

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这类成果是将认识自然、特别是协调生物与自然关系的途径、方法、控制和

6

农业推广理论

改造自然的技能等知识,以研究报告、论文、图纸、音像、配方、技术规程、以及如何既唯物又辩证地把握各项农艺措施的时机、数量的技巧等形式表现。这些无形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科技成果,恰恰与那些有形成果的转化直接相关。

科技成果的特点(一)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1. 易于交换2. 特异性3. 时效性

(二)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1.生态区域性 2.效果的不稳定性 3.综合性和相关性 4.不可逆转的时序性 5.应用的持续性和分散性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就是用来衡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效果的一种尺度。通常用平均数、绝对值、相对值等来表示,有了这些指标的量作尺度,就可以使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数量化。便于人们对转化工作的效率、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般采用 Y=∑x ji 公式使其量化。式中: y(o<y>100)代表某个成果的量化分值 x 代表需评价的指标值(o<x>100) I 代表评价指标的个数(i=1?? n ) ji 代表某个被评价指标在全体被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o<J>1)

某些指标的生产率: (PRi)= Yi/Xi Yi 第i个指标的生产量 Xi 第i个指标的面积或规模

某种资源的利用率:URi = Yi / Xi Yi 新技术第i个资源指标的实际利用量 Xi 第i个资源的总投入量

某种指标的提高率:IRi=(Yi /Xi - 1)×100% Yi 新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Xi 旧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以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某种指标的降低率(DRi)=(1- Yi / Xi)× % Yi 和 Xi 在式中意义与式IRi中相同。 经济效益 = 单位规模新增纯效益×缩值系数×累计推广面积(规模)-成果研究及推广总费用

成果今后可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获总效益÷总效益计算年数÷原来推广规模×今后预计推广规模×预计还可推广年数

年均经济效益=已获经济效益+还可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计算年数

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年均经济效益×科研单位分计系数/(直接科研经费+间接科研经费) 分计系数:一般发明创造成果 0.5 、科技进步奖 0.4 间接费用:中央研究机构 1 省级 0.85 地市级 0.55

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推广度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多项技术的推广度可加权平均法求得平均推广度。

推广率=已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总的成果项数×100% 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程度的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1.转化主体--从事转化的人和机构 2.转化客体--技术成果 3.转化受体--采用成果的单位。 三者是授受关系,转化是一授受过程,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1、成果质量,1)成果的创新性2)科技成果的成熟性3)成果的效益性4)成果的适应性5)成果的实用性 2.成果转化系统体系建设1)应用成果产出系统 2)成果鉴定系统 3)技术推广系统3. 市场的需求4.生产者的有效需求5.政策与资金

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涉及各种功能的有机组合,以及综合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则、秩序,和相互协调统一的调控、制衡方法与措施。

机制的实质内容是将领导、科技、推广、农民行为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领域内的动力激励功能,整体调控功能,定向发展等功能的有效统一。

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是在学习借鉴工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运行机制(国外称工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在“九五”期间涌现出的新生事物。由于农业科技园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良好,按市场机制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科技园运行机制的特点:科技园在建立初期,主要由国家投资或兼管(也有股份制合作投资),一但建成或采用集体经营管理,或个体承包经营,进入自主经营、自负营亏,充分利用技术合同法,免税等优惠政策,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视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发和生产方向,受行政干预少。

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产生的原因:农业现代化程度愈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也越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给,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联产承包负责制

7

农业推广理论

条件下的小规模经营,成本高,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增产不增收。走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的特点(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风险共负,利益分享,调动了企业和农户两方的积极性和责任心。(2)通过定单的形式,实现了分散 经营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解决了产供销分离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了效益和商品率。(3)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利于增加农民收入。(4)企业承担产前预测\\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包销,掌握着运作的主动 权。(5)受市场特别是外贸形势影响,这种结合很不稳定。(6)企业投资开发或引进技术成果,减轻了国家负担,吸纳了大量技术人员。

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经营所获利润可增强推广机构的活力和实力,使推广机构具备自积累、自发展扩张的机能。

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可产生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生态经济效益。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节本、增效.二是节本、增产、增效.三是增本、增效.

技术的产量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因实现最佳措施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一定最高。

技术的经济上限: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最高纯收入(利润)。它一般在高产基础上出现,但不一定出现在最高产量阶段。

技术成果的产品(产量)上限与经济上限的不一致性,主要受生物生产内在规律和资源利用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双层制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成果转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重要问题。

生态效益——最高目标:成果转化的结果应是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转化的结果应有助于人类更科学有效的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科学开发利用无限资源,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使人类永远处在一个生生不息的可持续生态环境中。 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正像江泽民同志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未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我们要在下个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被亿万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更好地成为利用和开发自然,推动社会主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人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 ) 目的性 ( 2 ) 可调节性 (思维、意志、情感)( 3 ) 差异性 ( 4 ) 可塑性

行为产生的机理:内在需要外在刺激->动机->行为->目标->需要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内在需要外在刺激 行为产生模式: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影响行为产生的因素: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地 理、地貌、气候等),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二是受人的世界观的影响, 世界观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对人们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理论: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它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是行为的动因,它规定着行为的方向。

动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内在条件,即内在需要。 二是外在条件,即外来刺激或外界诱因。 行为改变理论:一、态度改变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参与改变理论; 二、激励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

平衡理论将构成一体的两个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通常,个人对单元关系中的两对象的态度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