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2007-2006及实施指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AQ2007-2006及实施指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评价结果的处理。

14.2.1.2内部评价应关注以下问题: ——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效力和效率; ——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资源使用的效力和效率;

——实际安全绩效和期望值的差距;

——绩效监测系统的适宜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纠正行动的效力和效率; ——企业与相关方的关系。 14.2.1.3 内部评价应文件化。 14.2.2 外部评价

14.2.2.1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化要求的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效果。

14.2.2.2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标准化的评定,每三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发生死亡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故后,应重新进行安全标准化评定。 14.2.2.3 外部评价应明确给出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 发布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10-1发布 提出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露天矿山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创建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或其独立生产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定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423-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14161-1993 矿山安全标志 GBJ 1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9号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18号

3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3.1 方针

3.1.1 方针的制定

3.1.1.1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并由主要负责人签发。

3.1.1.2 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风险特点与核心业务。 3.1.2 方针的内容

3.1.2.1 方针应阐明企业安全生产的总目标和对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并简明扼要。 3.1.2.2 方针的内容应体现: ——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风险特点; ——预防伤害和疾病; ——预防财产损失; ——持续改进。

3.1.3 方针的沟通与传达

3.1.3.1 方针的制定应确保员工充分参与,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

3.1.3.2 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传达所制定的方针,并使所有员工熟悉和理解。 3.1.3.3 企业应向相关方和公众宣传安全生产方针。 3.1.4 方针的评审与修订

3.1.4.1 企业应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

3.1.4.2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 3.2 目标

3.2.1 目标的设立

3.2.1.1 企业应设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目标。 3.2.1.2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

——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和不同职能、层次的具体情况; ——具体并可测量。 3.2.2 目标的实施

3.2.2.1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现计划并保证实施。 3.2.2.2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

3.2.2.3 企业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 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4.1 法律法规意识

4.1.1 企业各级人员均应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

4.1.2 企业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 4.2 需求识别与获取

4.2.1 应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等。

4.2.2 企业应建立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

4.3 融入

4.3.1 企业应将识别并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到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中。 4.3.2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对所有层次人员提供培训。 4.3.3 企业应向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影响的人员,发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或为其建立获取途径。 4.4 评审与更新

4.4.1 企业应确保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与更新。 4.4.2 企业应确保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 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5.1 安全生产责任制 5.1.1 责任制的建立

5.1.1.1 企业应建立所有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5.1.1.2 安全生产责任的描述应具体、简明、界定清晰并能考核。 5.1.2 责任制的内容

5.1.2.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5.1.2.2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层人员应明确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生产的承诺。

5.1.3 责任制的沟通与评审

5.1.3.1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详细说明和交流,确保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充分理解,特别是企业主要责任人和管理层人员。 5.1.3.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 5.2 安全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 5.2.1 安全管理机构

5.2.1.1 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1.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5.2.1.3 主要负责人应在最高管理层中指定标准化系统专门负责人,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 5.2.2 安全生产委员会

5.2.2.1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需求,设立符合下列要求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应书面任命,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 ——委员会成员应接受安全管理培训,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员工代表。

5.2.2.2 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主任签发。会议纪要应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等。

5.2.2.3 企业应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 5.2.3 特殊职位人员任命

5.2.3.1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特殊职位人员,应由主要负责人书面任命。 5.2.3.2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5.3 员工参与

5.3.1 企业应建立员工权益保障制度,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积极响应,特别是保证员工在安全状况异常的情况下拒绝工作而不会受到惩罚。 5.3.2 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安全活动,并建立收集、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事项的渠道。

5.4 文件与资料控制 5.4.1 文件控制要求

5.4.1.1 应建立文件控制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产生、使用、评审、修订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

5.4.1.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或废除。 5.4.1.3 安全规章制度应能被所需要的人员获取。 5.4.2 安全规章制度

5.4.2.1 应根据风险和作业性质,建立健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 5.4.2.2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和材料管理制度、特殊作业现场管理与审批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5.4.3 安全记录要求

5.4.3.1 企业应对主要的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建立安全记录,并确保对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

5.4.3.2 安全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内容真实、准确、清晰; ——填写及时、签署完整; ——编号清晰、标识明确; ——易于识别与检索; ——完整反映相应过程; ——明确保存期限。

5.5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 5.5.1 外部联系

5.5.1.1 企业应建立外部联系渠道,明确职责,确保与外界就相关安全事项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系。

5.5.1.2 企业应采用文件化的形式,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事项,特别是可能影响企业周围居民安全健康及相关方的事项。 5.5.2 内部沟通

5.5.2.1 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沟通制度,明确沟通的方式、时机、内容、职责及信息的处理。

5.5.2.2 主要负责人应定期与员工就安全问题进行沟通。

5.5.2.3 企业应召开安全事项讨论会,收集员工关心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5.5.2.4 企业应制定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和相关方的意见及建议。合理化建议制度应有效地执行,以确保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 5.6 系统管理评审

5.6.1 企业管理层应定期组织实施管理评审,评价本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实施状况,识别不足和需要改进的事项。

5.6.2 管理评审应建立在真实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状态的有效信息之上。管理评审过程应文件化,评审结果应与责任人、员工及相关方沟通,并确保依据评审结果制定的行动计划得到有效实施。

5.6.3 企业应保存管理评审的记录。 5.7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5.7.1 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5.7.1.1 企业应建立供应商的管理制度,确保供应商的能力满足企业要求。 5.7.1.2 企业应确定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并保存批准过程的相关记录。 5.7.1.3 企业应对供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5.7.1.4 供应商在企业现场活动时,应遵守企业的安全要求。 5.7.2 承包商的选择与管理

5.7.2.1 企业应建立承包商的管理制度,确保承包商的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 5.7.2.2 企业应确定符合要求的承包商,并保存批准过程的相关记录。

5.7.2.3 企业应识别承包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在允许承包商的员工使用企业的设备、设施前应对其进行培训。

5.7.2.4 企业应对承包商的服务过程实施检查,以识别及控制承包商造成的风险。 5.8 安全认可与奖励

5.8.1 企业应建立员工安全表现的认可与奖励制度。

5.8.2 企业应确保所有层面的员工均能参与个人的认可过程。 5.8.3 企业应通过公告牌或电子信息媒介,展示安全表现信息。 5.9 工余安全管理

5.9.1 安全宣传资料应传阅或张贴,包括家庭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