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选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名师精选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

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④⑤

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宣悉以班诸吏(分发) B.使宣叩头谢主(感谢) .. C.一国兴仁(兴起) D.踊人贪戾(暴戾)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由是搏击豪强 ....C.生财有大道 D.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威不能行/一令乎 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则/财恒足矣 D.仁者/以财发身

1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12.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13.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 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生产财富的人很多,消费财富的人很少。

14.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②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2015?张家界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②刻:清晰地。③宣:宣扬;上:皇上。

④剌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10.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饮少辄醉 ( 就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取名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就每天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12.【甲】文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山间之四时”,【乙】选文中哪几句也描绘了四季景色?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13.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滁州山水(风景)优美;政事简单;百姓生活富足;民风安闲;百姓愿意与他同游同乐;社会太平安宁 。(答对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2015?盐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为……而死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地位,出身低下 ...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给予,送给 (4)平居无私书 书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12.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1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亲贤远佞。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廉洁自律。(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2015?丹东中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

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⑵吾谁与归 归依 ..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因此,所以 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任用,选拔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

21.【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15?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7~10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

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②③④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⑤

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10《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_

(2015?德州中考)阅读下面二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 李传鹏输入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