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选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名师精选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 ..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 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2015?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 .

(B)援疑质理 质:总结 .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D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 (B)人非生而知之者 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 (C)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 (D)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8.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宋濂诚信、明礼的是( A ) ①录毕,走送至,不敢稍逾越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2015?内蒙古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3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7.与“母子相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儿童相见不相识 D.相形见绌

8.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苔痕上阶绿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⑷岂直五百里哉 ..

10.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

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12.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这件事怨陈太丘。

B.《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15?东营中考)阅读下面二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

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进军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歼:被杀死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2015?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0~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衡:通“横”,梗塞,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