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17-34课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17-34课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 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 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 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教学反思

第22课 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动乱: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 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 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 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