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17-34课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17-34课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六单元 诗词诵读(二) 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9.教学反思

第18课 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