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般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 2)相对特异性3)高效能生物放大4)颉抗与同作用 31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影响: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提高能量代谢的水平。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3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使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与贮藏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可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 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而有利于生长. 33.试述感受器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接受得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位神经冲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34.试述肌梭和腱梭功能?

1)肌梭功能: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 2)腱梭功能: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35.试述小脑作用

1)调节肌紧张 2)控制身体平衡 3)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36.列举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种类? 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 37.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区别? 1)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

2)连锁性:反射活动是成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3)本体感受性: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38.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可训练性较小。

2)年龄、性别:在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子在18—20时达到峰值,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14—16岁峰值,一般保持到25岁左右,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3)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耐力训练可提高其水平。 39.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一般无训练者常以50%最大摄氧量运动强度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60—70%最大摄氧量强度。优秀耐力运动员85%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3)间歇训练法:强度较低、不完全休息,等身体机能不能完全恢复开始下一次练习。 4)高原训练法:给机体更强烈的刺激,以调动人体最大潜力。 4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和CP含量:含量高,无氧能力强。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能力,糖原含量高酵解活性高有氧工作能力强。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及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代谢能力;调节能力包括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三)最大氧亏积累:最大氧亏积累增加运动成绩,机体缓冲能力也同步发生变化。

41.什么叫"超等长练习"?为什么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答:肌肉在离心收缩以后紧接进行向心收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力量训练,叫做超等长练习。之所以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是因为A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有人认为这种练习是发展弹跳力最有效的方法。 42.力量练习怎样结合动作特点?

答:力量练习必须与该动作相适应,结合动作的特点是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该极其相似,这样做不仅是能增强必要的肌肉群的力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正式动作的协调性和速度。

43.负重大小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答:负重大(最大重量的85%以上),因为重量大,所以能显著增大力量,但因为举的次数少,则耗能少,而且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对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的影响不大,肌肉体积增大不明显;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的负重,由于负重轻,重复次数多,则消耗的总量大,这就有利于增强肌肉物质供应,发展肌肉的体积也比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力,而对肌肉力量和体积的增加都不明显。 44.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哪些? 答;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方面:

(1)肺通气: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也就越多。吸入体内的氧量多少又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适当加深呼吸深度,最大摄氧量就可以提高。 (2)心输出量: 心脏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3)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机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也必然影响最大摄氧量。 4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答: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

(1)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的提高(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可以提高无氧耐力。

(2)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都可影响缓冲乳酸的能力。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提高可以延缓疲劳的出现。 46.决定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快慢的生理基础包括哪些? 答:跑速主要决定于步频和步长两个变量,步频的加快有赖于:

(1)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即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2)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数及其面积(%)

(3)提高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它又决定于肌肉放松的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巩固程度。 步长的改变受下列的因素的影响: (1)肌力的大小;

(2)髋关节柔韧性(3)腿长

47.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会有那些规律?

答: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的变化。 48.赛前状态有哪些表现?

答:在运动或比赛前,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脉搏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吸氧量增加,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升高等。 49.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答:赛前状态是一种条件反射性变化,运动场的环境,运动器材,广播声以及和训练、比赛有关的条件刺激与肌肉相结合,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条件反射。

50.怎样克服不良赛前状态?

答: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使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平时加强实战训练和多参加比赛。另一方面通过适宜的准备活动来调节运动员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低可以采用强度大,节律快的准备活动提高他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过高,则应该采用强度小,节律慢的准备活动以降低其兴奋性,使之达到适宜水平。还可以通过按摩、水浴等调节赛前状态。 51.剧烈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答: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的需要,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这些强烈的刺激传人大脑皮质,引起运动动力定型发生暂时性的紊乱。 52.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有哪些?

答:常用的有视觉闪耀值法(视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阈测定),皮肤空间阈法,膝跳反射阈法,体位血压反射测定法,呼吸耐力测定法,心电、肌电和脑电测定法,肌张力测定法等。

六.论述题

1.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答:肌电图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分析运动技术。在动作进行过程中有哪些肌肉参加,各肌肉用力程度怎样,顺序如何,可直接为科学安排教学与训练提供依据。(2)为其他有关学科研究肌功能,肌酸痛,疲劳,肌损伤等机理提供条件。 2.人体内环境(指理化因素)的恒定取决于哪几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