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国际贸易试卷自考试卷及答案2017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自学考试国际贸易试卷自考试卷及答案2017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初期到1973年,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之快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战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战前。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率了高于世界工业生产年均6.1%的增长率。本阶段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是与科技革命、生产增长、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因素所发生的作用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5年,是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阶段。本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2.4%,较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2/3以上。其中,有的年份下降更为严重,198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增长停滞,1982年世界出口贸易量更下降2%。本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本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货币制度危机和农业危机频繁爆发所致。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增期至现在,是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阶段。本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前一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水平,而且也高于整个80年代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3.6%的水平。1999年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量增长4.5%。本阶段出口贸易值增长迅速。世界出口贸易值在1986年就超过了1980年的水平,1990年达34 700亿美元,2000年更高达63 680亿美元。本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本阶段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2)国际贸易格局分布很不平衡

首先,各种类型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展很不平衡。

战后,各种类型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虽仍占支配地位,但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很不稳定。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1970年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为70.9%和71.6%。1973年以后因能源危机石油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直到1983年才见回升。1991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1970年。之后,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在发达国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起伏不定。这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商品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的。

其次,发展中国家(地区)整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呈下降趋势。之后,略有提高。但自9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6年发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29.5%。这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于发达国家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成品主要出口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主要石油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提价贸易地位显著提高。

第三,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70年占世界出口的9.8%,1996年降为3.8%。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75%上升至2003年的3.9%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28位上升至2000年的第7位。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级化、多样化发展 在国际贸易商品交换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贸易,而且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首先,传统商品贸易结构进一步向制成品发展。在传统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而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5年工业制成品已占世界出口贸易的75%。这是与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手工业发展速度、国际分工的深化、合成代用品的大量出现和原料使用率提高等原因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在制成品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迅速发展。它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用机器、电讯设备、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的出口迅速增长。这是与科技进步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密切相关的。

其次,技术贸易日益发展。战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很快,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6亿美元,1999年已达1 000多亿美元。这是与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技术输出可获得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引进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等密切相关的。

第三,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二战后,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所引进的世界经济、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70年的64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2 600亿美元,约为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4。

(4)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二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内容各异的区域性贸易集团。据统计,1990年世界上有23个贸易集团,包括113个国家,其贸易量约占世界商品贸易量的82%。这些贸易集团已遍布西欧、北美、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各个地区。它们形式不同,经济一本化的程度也不一致,内容不仅涉及商品贸易,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的国际流动,以及财政、信贷、货币政策的协调等。在世界市场上,西欧、北美及亚太地区的贸易集团化趋势影响最大,进展最快。

(5)国际贸易管理化趋势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管理贸易制度。它是以国内贸易法规、法令和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来约束贸易行为。对内,各国管理贸易通过设立外贸管理机构,制定外贸管理法规、进出口许可证和配额,强化外汇、税收、信贷管理,海关管理以及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等方式进行。对外,管理贸易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世界贸易组织和多边贸易协定使缔约各方的贸易行为受到约束,使之规范化。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从组织体制上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成为今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二,区域性贸易集团通过协议取消内部的关税壁垒,对外关税政策趋向统一。各种经济贸易集团对成员国的贸易行为与贸易方式的管理正在深化。

第三,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要点就是协调管理生产与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取得高额利润。

第四,通过协定,管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贸易。已签订的初级产品协定有糖、锡、咖啡、橄榄油、小麦、可可和天然橡胶。通过多边承诺、缓冲存货等方式稳定其价格,保证供销平衡。

第五,西方发达国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就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等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政策进行管理。

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利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来说有利有弊,但总体上说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有: (1)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有利于更多地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外资。 (3)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4)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

(5)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6)有利于解决贸易争端。

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将不可避免地给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落后、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独立和经济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世贸组织有关协议和协定,采取相应的对策,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