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典文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n 包背装和线装的区别

n 1.包背装用纸捻粘浆糊,线装是用线装订;

n 2.包背装是用一张纸(书衣)把书背包在里面,线装的封面,封底是分开的,书背露在外面

n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n 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 n 1.验牌记 n ⑴概念

n 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兴起于宋。 n ⑵根据墨围划分的种类

n 单线牌记、双线牌记和花线牌记。 n ⑶形状

n 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正方形、亚字形、钟形、鼎行、琴形、爵形等。 n ⑷位置

n 不固定,序后、目录后、各卷之后,到处可见。 n ⑸作用

n 一是申明版权;二是广告宣传。 n ⑹所反映的内容

n ①牌记能反映出书的出版单位、时间和地点。 n ②牌记能反映刻书的过程。 n ③牌记能反映所刻书籍的字数。 n ④牌记能反映用纸情况。 n ⑤牌记能反映刻书的部数及价值。 n ⑥牌记能反映对版权的强调。 n ⑦牌记能反映版本的类型。 n ⑧牌记能反映版本的源流。 n ⑺依据牌记鉴定版本的局限性 n ①后代某些翻印本照刻原牌记。 n ②版片易主后,牌记常被挖改。

n ③书贾作伪故意挖改牌记。 n 避讳常用办法 n 1.改字 n 2.空字 n 3.缺笔 n 4.改音

n 1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_______本、_______本、_______ 本。 n 2_______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包背装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较易磨损。 n 3_______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n 4_______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地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n 5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雕版谓之 __________,藏本谓之__________。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 一名。”

n 6纸质文献装帧的形式先后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装、 包背装、线装等。

n 7古籍纸书装帧样式中,借鉴外来成果的为 ___________,优点最多而缺点最少的为___________。

n 8古书序、跋的主要区分一般在于________在前而_________在后。 n 9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n 10古代版本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两种。

n 11古代避讳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而以前者为严格和普遍。

n 12严格意义的版本是_______(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n 校勘即通过一书的不同版本,包括唐以前的写本、简册和唐以后的稿本、抄本等,包括他书的有关记载,以及一书前后有关文字的核对,发现并尽可能的清楚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以及其它诸类问题,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并且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n 4.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分为:

n ⑴原刻本:是相对于重刻本、覆刻本而言的。一种书在不同时期或地区常有几种刻本,其最初刻印者为后刻诸本的依据,称为祖本或原刻本。 n ⑵初刻本

n ⑶重刻本: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以原刻本为底本,重新刻版刷印而成的本子。

其行款版式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n ⑷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刻版刷印而成的本子。 n ⑸覆刻本

n ⑹影刻本:按照原刻逐页影摹刻版刷印而成的本子。和翻刻本相比,影刻本更酷似原刻本,几可乱真。

n ⑺重修本:也称为修补本或修补版。古书的版片由于屡经刷印或遭受其他灾害,会造成版片的缺损,再要进行刷印时,对其中缺损的版片就得重新加以修补。用这种修补过的旧版片刷印的书,称为重修本。在版本著录中可以称为××朝×年××人刻×朝××年重修本。 n ⑻修补本

n ⑼增修本:在一书旧版相应内容下增刻了新的内容,就是增修本。著录为××朝×年刻××年增修本。

n ⑽递修本:一书的版片经过两次及两次以上修补刷印出来的书本为递修本。著录为 ××朝×年刻×朝××年递修本。例如三朝本就是递修本的一种。 n ⑾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称为三朝本。

n ⑿百衲本:用不同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 n ⒀补配本

n ⒁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n ⒂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印本。

n 5.按照书籍刻印的版式和字体,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帕本、插图本、批校本、墨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等。 n ⑴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n ⑵书帕本:中国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 当时称这种书为书帕本。

n ⑶批校本:前人在各种刻本、活字本、抄本及稿本上作过批注的古籍称之为批校本,根据批语和校语在书上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批本、校本和跋本三类。

n ⑷墨口本:古籍版式就书口而言,有黑口、白口之分,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叫墨口本。 n 6.按照书籍印刷的墨色,可分为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朱墨本、套印本等。蓝印本、朱印本多是印刷的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本、清人多朱印本。 n ⑴蓝印本(朱印本):用蓝色(红色)印刷的本子。 n ⑵墨印本:用黑色刷印的本子。

n ⑶套印本:通称套本。指印刷分两次或多次上版,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而印成的书本。 n 套印本开始只用墨色印正文,朱色印注文、评点,称为朱墨本。

n 后来发展成为朱、墨、蓝三色,如闵刻《孟子》、《杜子美七言律》,凌刻《苏长公集》,清代武英殿本《唐宋文醇》、清叶衍兰刻《李长吉集》等。 n 再后来是朱、墨、蓝、黄四色,如闵刻《文心雕龙》、凌刻《世说新语》、清内府印本《古文渊鉴》、《唐宋诗醇》等。 n 朱、墨、黛、紫、黄五色,如凌刻《苏长公表启》、《世说新语》三卷本,清殿版《劝善金科》等。尤以十竹斋《画谱》、《笺谱》最著名。 n 朱、墨、紫、蓝、绿、黄六色,则仅见于清道光间涿州人卢坤所刻《杜工部集》。 n 这些书分别被称为三(四、五、六)色(套印)本。 7.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 n ⑴通行本:指最为流通的本子。 n ⑵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n ⑶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n ⑷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五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

n 古籍的结构(线装古籍) n 1.古籍的单页版式 n 2.古籍的外形结构 n 书衣

n 书衣 即封面。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又称书皮、封皮。

n 书签 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亦有找名家书写书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 n 书名页 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n 书首 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n 书根 书的下端截面,收藏者常常在书根上题写书名、册数、册次,以供检索。 n 书脑 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n 书脊 也叫书背,指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n 副页 也叫护页、扉页,是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

n 包角 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 n 衬纸 修补旧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n 金镶玉 修补旧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因为原书旧页如今之黄,新衬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n 书帙 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因为往往一书多轴,容易混杂,为了避免混杂,就用布帛或竹帘把一部书的许多卷轴包在一起书套

n 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这种外套多以草板纸为里、外敷蓝布制成。书套有四合套、六合套之分。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叫四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叫六合套。

n 木匣 书函的一种,指那种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n 夹板 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n 高广 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n 书品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书籍的大小,开本较大的本子,通常称之为书品宽大;一是指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破损严重的本子,通常称之为书品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