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P·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斯蒂芬·P·罗宾斯第九版《管理学》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规划决策能力

—— 实际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于德与才: “德才兼备、德为第一” 关于能力与贡献: “职以能授,爵以功授” 关于文凭与水平:

关于经验与年龄(结构): 2.选聘途径

(1)外部招聘 --- 形式:广告、员工推荐、中介机构推荐、学校分配等。

优点: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平息内部紧张;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避免近亲繁殖 缺点:被聘者不了解内部情况;难以全面考察;打击内部员工的热情(升迁无望) (2)内部提升

优点:易全面考察;鼓舞员工士气,培养员工忠诚;能较快胜任,迅速开展工作 缺点:引发同事不满;近亲繁殖(不良风气得以继承发扬);一般,应优先考虑从内部提升(除非内部人选缺乏);如从外部招聘,宜先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看其表现。对某些职位而言,外聘也许是合适的,如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

3.选聘的程序、方法

(1) 粗选:申请表、面谈 (2) 测试:智力、性向、能力

(3) 民意测验:判断被接受程度 (适用于内部提升) (4) 体格检查:

(5) 上级主管审批:上级主管对组织目标承担责任,选人是其基本职责,并判断能否与上级合作。人事部门只是提出建议或推荐。 4.甄选的手段(替代物) ?申请表: (履历调查)

?面 谈:对应聘者的智力、动机强度、人际技巧等有较高效度,但对面谈者及面谈设计的要求较高。

?笔 试:包括智商、个性、能力、兴趣等方面。(一致性?) ?评审中心法:公文处理、小组讨论等

成功的选聘:所聘人员在以后工作中做出符合其职务要求的业绩 失败的选聘:错误的拒绝和错误的接受 三、考 评

●人事考评的用途:

由于人事测评具有多种用途,企图只以一种综合性测评来满足多种需要是不现实的。 (1)确定奖金:

工作业绩(对组织目标的贡献) ---- “回顾性” (2)提薪:

业绩、态度、能力等 ----“展望性”(预计被考评者今后可能发挥多大作用) (3)职务调整(保留、调动、解聘等): 适应性考察(素质、智力、能力等) (4)晋升:人事测评中最重要的部分。

全面评价(素质、智力、能力、工作态度、成绩等)

(5)绩效反馈:反映组织对自己工作的承认程度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个长期不进行人事考评的组织会使员工逐步丧失工作热情。 (6)培训的依据:

(7)发现内部问题:职责不明、关系不清。

促进内部沟通:上下级明确要求及努力方向。 ●考评的内容:

1) 素质:品德素质、身体、个性等

2) 智力:知识水平、学历、观察想象力、分析判断力等

3) 能力:专业能力、处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4) 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积极性、纪律性、协作性、责任性、出勤率等 5) 工作业绩:完成任务、工作效率、管理业绩等。 注:把个人努力与部门成就区别开来。 ( 成绩 = 能力 + 努力 + 环境影响 ) ●考评的方式:(3600考核) 自我考评:

上级考评:理解、执行、解决问题能力 同事考评(相关部门考评):协作精神 下级考评:领导、组织能力

●考评方法:业绩记录法、评分表、对比排序法等。 ●考评的要求:

?考评指标客观: 具体、明确、量化 ?考评方法可行: 方法易懂、结论可靠 ?考评时间适当: 月、季、年、任期

?考评结果反馈: 反馈给被考评者,并允许作补充或申辩! 四、人员培训

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富有挑战性。

●培训的意义:更新知识、发展能力;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 维持员工对组织的忠诚,稳定队伍。 ●培训方法: 理论培训:

工作轮换: 非管理工作轮换 管理工作轮换

设置助理职务: 给予观察、实践的机会

设置代理职务: 防止“彼得现象”产生(提升过头) 辅导:由上级传、帮、带

管理生涯成功要领:(S. Robbins)

组织结构扁平化,阶梯减少 如组织成长缓慢、不景气、衰退 业绩评价、追随成功 唯上不唯下? “快车”

汇报、总结(群众眼睛雪亮?

技术、社会关系,价值体现 实际决定权

冒险或保守,军人风度或儒家 良好的业绩是基础

选择一个权力影响大的部门

第六章 领导工作 一、概 述

1、什么是领导工作?

指导、影响下属努力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实质:影响力

?领导工作的三要素:领导工作 = (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职权基础上对下属行为的指挥过程,下属必须服从管理者的命令,但不一定尽力。

领导则是一种影响力,使下属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管理的范围较大,领导的范围相对较小

?领导者的双重角色: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不一定是领导者,但应努力成为领导者。 2、领导的作用

(1)指导作用:认清环境、指明方向、统一思想认识。 (2)协调作用:步调一致

(3)激励作用: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诱发成员的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激励工作热情。

3、领导者的影响力 来源:

(1)正式的权力 ---- 职权

包括支配权:职责范围内拥有的决策指挥权、人事调配权等。 强制权:与惩罚权相联系,利用下属惧怕惩罚的心理。

奖赏权:有权利用物质的、精神的奖励手段来换取下属的遵从。 职权通过组织正式渠道发挥作用,一旦领导者失去管理职位,这种影响力就大大削弱或消失。

职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大家理解这种权力是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 (2)非正式的权力 ---- 威信 :由品德、知识、才能、个性等因素构成。 4、领导工作的原理和要求:P291 二、沟通联络 1、概念

信息交流的过程。(消息、思想、观点、态度、情感等) 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七个环节:

主体 编码 媒体 译码 接受者 反应 反馈 ?关键环节: 编码、译码、媒体(渠道)。 ---- 沟通中的障碍主要发生在这三个环节。

?有效的沟通: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出者基本一致。 有效的沟通 ≠ 意见一致! ---- 争论 2、沟通的方式

①口头方式:交流深入、反馈及时;但易忘记,如果经过多人则易失真。

②书面方式:正规、严密、准确、持久;但费时、缺乏反馈、文字表达要求高。 ③非语言文字方式:手势、表情、语调、符号(红绿灯)等。 ④电子媒体:闭路电视、计算机等。 3、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沟通与管理成效密切相关,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都离不开沟通。 决策前 ----- 得到信息 决策后 ----- 有效执行;(最好的想法、最优秀的计划,不通过沟通都无法实施) 美国曾对500家公司中的191名总经理作过调查,发现导致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技术能力的欠缺,而是缺乏沟通技能。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必要研究和掌握沟通的技能以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你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 4、正式沟通:

按正规组织程序进行的沟通,包括上向、下向、横向等。 ------ 权威但刻板!

非正式沟通: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交流。

存在的必然性: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情感、友谊、思想交流)。 优点:形式不拘,传播速度快 缺点:难以控制 信息不确切易失真

影响组织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管理上的对策: 使正式沟通渠道畅通 ---- 正本清源 制止流言的唯一手段 ---- 澄清事实 避免使员工过分闲散、单调 培养员工的信任感。 5、沟通中障碍

(1)主观障碍:个人的性格、知识差异、态度、不信任等,也包括有意歪曲、截留。 (2)客观障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传递路线太长(中间层次太多)。

(3)沟通方式的障碍:语言方面、信息含糊混乱、方式不当(如在大会上通知每人做一大串事情)。

(4)信息超负荷:文山会海 二、激 励

即激发人的动机,以产生期望的行为。 需要 动机 行为

?有没有激励,效果大不相同

------ 工作绩效 = 能力 × 激励水平

警觉性试验:辨别光强变化(误差:试验组8次; 对比组24次) 威廉?詹姆斯:按时计酬的员工仅发挥能力的20~30%(可保住饭碗); 充分激励后,可达到80~90%

?选择的激励方式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