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 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 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 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熔化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

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