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首管弦乐曲》,乐器种类多,每首乐曲短,发展了“音色旋律”的概念,为后来的点描派音乐打下基础; (5)《交响曲》,规模和室内乐相仿,交响的思维,以十二音技法写成,采用点描手法。 (6)《赋格曲》,根据巴赫《音乐的奉献》改编

第十章

1.新古典主义 是西方20世纪既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的第三大听觉样式风潮。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在西方音乐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起点在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普契涅拉》宣告了这种风格的首次出现(取材自意大利18世纪作曲家帕格莱西的音乐)。 2.意大利作曲家 布索尼 发表的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被认为是这种音乐风格的宣言书。它认为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是: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气质。 3.新古典主义的先声 (1)《古典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2)德彪西和拉威尔后期的钢琴曲,如《库普兰之墓》; (3)《官僚小奏鸣曲》,法国作曲家萨蒂。 4.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1)“古典”指的内容不具体,是指被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所忽略和遗忘的一切东西。 (2)要求艺术整体的均衡完美; (3)追求适度理性的情感; (4)复兴浪漫主义之前的曲式,如组曲、赋格曲等; (5)采用明确的调性,不用半音音阶等; (6)采用清晰的旋律线条,代替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 (7)节奏要求均匀规则; (8)音乐的色彩适度,不过于浓烈,也不过于精细; (9)高扬人内在的理性力量,

突出简朴是在的风格; (10)古典和现代的结合。 5.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个创作时期 (1)民族主义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旋律配器极富变化,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2)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普契涅拉》、《浪子生涯》、《俄狄浦斯王》、《阿波罗》、《魔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交响曲》、《三个乐章的交响曲》; (3)十二音音乐。《阿贡》、《哀歌》、《安魂赞美诗》。

第十一章

1.20世纪上半叶四大主流音乐风格: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音乐:19世纪末即在芬兰、捷克、挪威等国家生根开花。特点是重视民间文化,挖掘民间资源,学习民间音乐,弘扬民族精神。 2.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巴托克; 匈牙利民间音乐:“农民音乐” 巴托克创作的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89~1907年):受到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影响,技巧成熟,但没有个人特点。代表作《柯特树》、《管弦乐和钢琴狂想曲》; 2)第二阶段(1908~1924年):成长为一流的民族音乐学家,遍访故国采风。将五声音阶和古老调式音乐与自己音乐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半音体系音乐语言。代表作《两幅肖像》《第一、第二弦乐四重奏》《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粗野的快板》《15首匈牙利农民歌曲》《小宇宙》; 3)第三阶段(1926~1940年):民族主义特色更激进和有新意,出现一定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代表作

《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第三至第六弦乐四重奏》《世俗大合唱》《为两架钢琴与打击乐而写的奏鸣曲》; 4)第四阶段(1940~1945年):代表作《管弦乐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3.美国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科普兰、格什文;首要任务是振兴自己的民族音乐 科普兰三个阶段: 1)早期:以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各种新音乐的手法。代表作《第一交响乐》《剧场音乐》《钢琴与乐队协奏曲》《舞蹈交响曲》(后三个是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相结合的试验); 2)中期:民族主义时期,代表作《墨西哥沙龙》《小伙子比利》《牧场竞技》《林肯肖像》《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 3)晚期:无调性十二音音乐时期,远离了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音乐语言趋于抽象、主观。代表作《钢琴幻想曲》《温柔的大地》《内涵》《内在特性》。 格什文的特点:着力将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因素与严肃音乐相结合。 代表作:《蓝色狂想曲》(受美国爵士乐队领导人惠特曼之邀,格罗非配器)《F大调与乐队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波吉与贝丝》 4.英国民族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沃安.威廉姆斯,首要任务是复兴自己的民族音乐 沃安.威廉姆斯:对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均有关注,民族音乐忠实继承,体裁广泛影响巨大。民歌风格的旋律和对位,广泛使用各种民间调式和古代教会调式,调性明确,和声清晰,节奏平稳,节制有度。 代表作《诺福克狂想曲》《绿袖子》《恋爱中的约翰爵士》《伦敦交响曲》。 布里顿:善于驾驭大型体裁,手法多样兼收并蓄,偏爱变奏手法,重视音乐的抒情性、动力性,偏重异国情调,完善了“室内歌剧”的形式,善于声乐作品。 代表作《彼

得.格兰姆斯》《战争安魂曲》《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第十二章

1.苏联时期俄罗斯20实际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7~1932)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2)第二阶段(1932~1953)文化政策紧缩,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形式主义; 3)第三阶段(1952~1991)文化政策解体,重新建立对外交流。 2. 普罗科菲耶夫,生于乌克兰。 着迷现代音乐,风格多元。和声语言丰富,配器大师。 作品: 1)学生时期 《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表现出充分的个性化,和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出现了非常粗犷的音响和机械般的节奏; 《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中大量使用不协和音、打击乐一般的钢琴演奏法; 《第二钢琴奏鸣曲》,康塔塔《我们七个人》这种大胆尝试更加明显; 《古典交响曲》(1917),采用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语言来创作; 2)美国、法国时期 《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歌剧; 《第三钢琴协奏曲》(1919),将现代音乐的实验性和传统音乐的情感性结合; 《第二交响曲》(1925),洋溢着大量的不协和音响; 《钢花跳跃》(1927),机械风格的代表,带有未来主义色彩; 《浪子》(1928),舞剧带有很多情感,柔和了古典主义的清晰和浪漫主义的激情; 3)苏联时期:注重音乐旋律性,简朴和抒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舞曲;《灰姑娘》,舞曲;《彼得与狼》,交响童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第七交响曲》;《第七钢琴奏鸣曲》 3.肖斯塔科维奇:风格多元不易归类 1)第一阶段(1906~1934) 《第一交响曲》(1925),毕

业作品,一举成名; 《第二交响曲》(1927),献给十月; 《第三交响曲》(1929),五一劳动节; 《姆钦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将革新与传统两种手法结合; 2)第二阶段(1934~1948):被当局批判,世界级作曲家,音乐创作与时局的关系微妙 《混乱代替音乐》(1936) 《第五交响曲》(1937) 《钢琴五重奏》(1940),新古典主义意味 《第七交响曲》(1941),代表抗击法西斯的决心 3)第三阶段(1948年之后):再次被当局批判,数量巨大,长于深度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清唱剧《森林之歌》,《第四弦乐四重奏》,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祖国》; 《第十交响曲》(1953),为庆祝十月革命死十周年而作,与下作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代表; 《第十二交响曲》(1961),为纪念列宁而作; 《第十三交响曲》(1961),采用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的诗歌作为歌词; 《第十四交响曲》(1969),11个乐章,采用与死亡有关的歌词。